抗战以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迅速扩大,敌后军民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已成为巨大的抗日力量,对日军占领区构成重大打击,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统治,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兵力的转移使用。为此,日军将抗日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将进攻重点转移到抗日根据地来。从1941年起,日军集中在关内半数以上的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由华北伪政权配合,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由汪伪政权配合,在华中推行“清乡运动”。为此,我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反“扫荡”、反“清乡”的伟大斗争。
一、华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治安强化”
1941年初,紧随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对我华北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实施野蛮的“扫荡”。敌华北方面军30万人和伪军10万余人,从春季到冬季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和山区进行“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妄图消灭抗日根据地。鲁西、冀鲁豫、冀东、冀中等平原根据地军民,苦战经年,分别粉碎了日军千人以上的“扫荡”69次,其中万人至7万人的“扫荡”9次,歼灭了大量敌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一、二、三次“治安强化运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由于深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洪流无法自拔,为了巩固占领区以支持大规模战争,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作战目标。 为此,加强了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这时,敌华北方面军已增加到25万人,伪军也达到30万人。从1942年2月起到年底,日军持续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攻。太行、太岳、晋西北、晋东、北岳、冀南、冀中、冀鲁豫和山东等地的军民,连续作战,发挥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开展反“蚕食”斗争,“把敌人挤出去”。全年共粉碎日军千人以上的扫荡77次,其中万人至5万人的大“扫荡”15次,粉碎了敌人的第四、五次“治安强化运动”。解放区人民基本上制止了日军的“扫荡”、“蚕食”,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1943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继续进行反“扫荡”和反“蚕食”战斗,同日军作战24800余次,歼灭日伪军18.1万余人,攻克据点740多处。期间,冀鲁豫军区和太行军区,于7月底和8月,先后发动卫(河)南、林(县)南战役,歼灭伪军1.2万人,开辟了卫南、豫北根据地。经过一年的战斗,使山区根据地得到发展,平原根据地也得到恢复。八路军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共产党的显著变化。
二、华中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清乡”
1941年,华中日军11万人和伪军15万人,对华中抗日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和“清乡”。同时,国民党的一部也向淮南、淮北、鄂豫边区等根据地进攻。华中根据地军民在敌顽夹击下,艰苦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并阻拦东犯的国民党军于津浦路西,巩固了津浦路东的抗日根据地,发展了浙东、皖中和鄂豫边区根据地。
1942年,华中日军共有29万人,伪军也增至16万人,从2月到12月日伪军集中大批兵力,继续向抗日根据地进行“清乡”、“扫荡”,重点指向苏中、苏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军民经过半年的战斗,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在淮海、淮北和淮南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冬季“扫荡”。在浙东区和鄂豫皖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坚持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游击队。
1943年,华中根据地军民全年共进行了4500余次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战斗,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扭转了困难局面,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转入攻势作战创造了条件。
从1941年到1943年,日军的残酷“扫荡”,加上国民党军的包围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顽强战斗,使日军的企图遭到可耻的失败。从1943年秋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敌后军民愈战愈强,扭转了战争形势,逐渐转入反攻阶段。
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与日寇进行残酷斗争中,通过严峻考验,成长、成熟并壮大起来,成为抗击日伪军的主要力量,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扫荡”,共找到
138,22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