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度审计情况。面对又一场“审计风暴”,不由让人感慨语言贫乏,人们再一次感觉“触目惊心”。
不过,一样的触目惊心之外,有些事情在悄然起着变化。新华社第一时间采访到的涉“案”部委、单位、公司的表态,尤其值得回味:有部门对于今年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称“正在研究”;有部门认为,审计报告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有部门表示,这次审计将有力促进投资管理必须依法行政……
再来看去年的“审计风暴”。2003年审计报告甫一公布时各问题单位的反应言犹在耳,当时各大问题单位的普遍态度是不愿正面应对审计报告,个别单位矢口否认被披露的问题,国家电力公司则不客气地认为审计报告“影响了士气”,而国家体育总局的不要影响中国奥运代表团“为国争光”的说法受到了公众的强烈质疑。(见2004年7月《瞭望东方周刊》)
如果说在去年的“审计风暴”中,各大问题单位的表态(不正面应对、强辩、掩饰)有点“慌了阵脚”,今年被披露的问题单位态度变得十分从容、淡定,甚至还不忘记感谢审计署的辛苦工作。去年审计报告公布近一个月后,许多问题部委仍迟迟不肯表态,而今年6月28日下午3时40分李金华开始作报告,当天各大涉“案”单位便作出表态,也可谓罕见的高效率。
这一份“从容”当中还可以看到,各问题单位的倾向是将审计披露的问题纳入自己的“日常化管理”当中。比如,有部门认为审计结果为加强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但加强管理不正是行政部门日常的头等大事吗?有部门认为,这次审计将有力促进投资管理必须依法行政,但依法行政不正是行政部门日常工作的必须吗?由此可见,有的问题单位可能正在试图将这些违规违法问题转化到日常化行政轨道当中;以限期整改、发通知、建章立制等缺乏绩效评估的行政措施,以及繁琐的公文往来、枯燥的会议、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活动,来消解问题显著、必须马上得到有效处理的审计结果。
也许我们可以从孔飞力的《叫魂》一书得到一些启发。
“叫魂案”中的许多例子表明,官僚在对付来自上层紧急、非常规任务(要求)时,往往是将其导入习惯的、日常的轨道。因为这样一来,官僚们“便回到了既为他们所熟悉又不受短期考评约束的方法”,可以“用许多日常公务来搞得自己忙碌不堪,却不必承担什么风险”。同样的,如果各问题单位在处理审计报告所披露问题中出现这种倾向的话,其结果可能会是风依旧在刮,而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治———冗长繁琐的日常行政足以用时间来抵抗一时的“审计风暴”和公众视线。
当然,根治由“审计风暴”凸显的制度缺漏,需要假以时日,从各项制度层面进行“综合治理”。但是,审计清单披露的各类违规违法问题翔实有据、责任主体明确,处理这些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一应俱全,大多只需要司法介入,或者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照章办事。目前,公众期望看到的是被挤占、挪用的国家资金及时被追回,相关责任人、单位及时受到惩处,而不是企图以官僚化行政手段推卸责任、逃避处罚。
顾昀(上海媒体从业者)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审计风暴”,共找到
110,68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