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轰出50米深坑 数据还需要更精确的分析证实
昨天上午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研究人员播放了记录“深度撞击”撞击器在冲向彗星,生命弥留之际的一段录像,其中最后的一幅图像是撞击器在融化前三秒钟,距离彗核大约30公里远。
撞击器已融化
“深度撞击”探测器撞击产生的巨大火光给母船飞越器的两个照相机提供了极好的拍摄光源。深度撞击计划的科学家之前推测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点52分每秒速度为10公里的撞击器撞击“坦布尔一号”彗星,然后很快地融解蒸发。“当两个物体以每秒钟10公里高速度相遇时,自然要产生巨大的闪光。“深度撞击”计划的合作研究者皮特·舒尔茨博士说道。“撞击所产生的热量很高。在这样的高温下由铜和铝制成的撞击器被溶解。这样撞击器溶解时候生成不到一秒钟的光焰景象。”
“轰”出50米深的坑
研究人员说,“深度撞击”的撞击器在冲向“坦普尔1号”的“最后旅程”中还拍摄了一些中分辨率的照片,这使他们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观测彗核表面。其中最后一张照片是撞击器在彗核前30公里所拍,分辨率达到4米,这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照片还显示,“坦普尔1号”的外形不规则而且分布着一些坑,像个坑坑洼洼的大土豆。“深度撞击”在彗核表面“轰”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不过还要更精确的分析证实。
另外,“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的飞越器,已经向地面传回从可见光和红外线等不同频谱拍摄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的大量信息甚至“让人不知从何入手”、“足够写一部百科全书”。
彗核内部可能含有太阳系初生物质
研究人员透露,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
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的原始物质。
据负责撞击器飞行的科学家透露,这次对撞击器的飞行轨道检测的十分完美。第一次,撞击器瞄准彗星距离控制人员预期的要求7公里,但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时候,撞击器的机动调整瞄准设备就达到了控制人员要求。
编写/本报记者 张华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深度撞击”,共找到
30,08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