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奔驰。他坐在汽车靠窗边的座位上,透过窗户的玻璃,他看到公路两旁那些高大的建筑物像是长了腿般,快速离他远去。在这暑假里,他要离开这座他学习生活的城市,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去。
渐渐地,汽车变得颠簸起来,车速也慢了下来。他知道,这时汽车已驶入了小区。透过玻璃窗,此时映入他眼帘的,已不再是笔直平坦的水泥大道和大道两旁那些高大的建筑物了。取而代之,路变得坑坑洼洼起来,汽车在它上面艰难地行进,并时时不忘抖动着身子。公路两旁,山峦叠了一层又一层。看着这层层叠叠的小峰,他想起了韩东《小民》里的诗句: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想到这里,他打住了。他明白,诗句里所描绘的环境和自己的家乡一样,都是小村。只是现在的视角和诗中的不一样,应该说成“山的里边是山,里边的里边还是山,”他的家乡,就在这里边的山与山之间。看着家乡周围这些层层叠叠的山峰,他也很疲倦,因为它们是屏障。
不知不觉中,汽车已到站了。从车上走下来后,他又提起沉甸甸的行李袋,开始了他的一段小长征。因为他的家乡实在是太偏僻了,路又难走,汽车是不会光临的。他只能从镇上的汽车站下来,单独步行回家。
那通往家乡的路是那样地崎岖,坑坑洼洼的,叫人走上去深一脚浅一脚地。俗话说得好,“路通,财通”,“要治富,先修路”,他深深地知道,家乡的贫穷,家乡的落后,与这路密切相关。
渐渐地,家乡的袅袅炊烟,青瓦屋顶已近在眼前了。小路两旁的稻田也多了起来,只是这块块稻田相连,越来越像一个大阶梯了。那田里的稻穗,大半已弯了腰,谷粒儿也开始饱满起来。有些田里的稻谷,还开始变黄了呢。“哞——”,不远处传来的一声牛叫,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上,一头大的水牛正在悠闲地吃头草,旁边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在牵着牛绳子。看到这情景,他顿思潮翻涌。他很清楚,像那位放牛娃一样年纪的城里孩子,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上了好几年学了,像什么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一二年级等。而家乡的孩子呢,在这个年龄阶段还在山岗上放牛,在稻草堆里打滚呢!他清楚地意识到,这就是一种差距。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家已近在咫尺了。他还能够看见母亲站在门前向他招手了呢。
“孩子,你终于回到家了,一路上辛苦了呢?”
刚跨进门槛,母亲就忙过来帮他提手中的行李袋。
“走了这么长的路,一定饿坏了,来,吃饭去。”
饭间闲聊中,母关对他说:“你儿时的好伙伴小东也刚好从外地打工回来,你有时间了,就去去他家吧,他可惦记着你呢。”
听到这,他放下手中的饭碗,吃惊地问:“妈,您说小东他出去找工了,他不是还在读书吗?”
“早就没读了,不单是小东,咱们村里小时候和你一起上学的那几个小伙伴中,现在就剩你一个人在念书了。”
听到这,他沉默了,不再说话。
时光飞逝,一眨眼的功夫,太阳已斜挂西天。他趁着这黄昏的一点闲暇,到村东去找儿时的玩伴小东。
毕竟是多年的玩伴,一见面,小东便热情地和他谈起心里话来。
“怎么样,在城里读书成绩还不错吧?”刚见面,小东便主动地问起话来。
“成绩还算可以。你呢,小东?在外边找工感觉怎样?”他用手托起下巴,笑了笑问道。
“唉!别问了,找工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像我们这样从乡下出去的,都没念上几年书,说文化又没有文化,说力气嘛倒有一身,出去打工能干点什么。干的活又脏又累还不算,工资又低,还要受满肚子的气。”小东停了停,又继续说道:“所以说,没知识没文化的人在社会上是很难立稳脚跟的,这可是我的切身体验,你可不要学我,早早地就跑出去打工,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嗯!”他点了点头,眼睛凝视着远方。
……
谈着谈着,不经意地,夕阳已落下山头了,落日的余晖映得整个山村都昏黄昏黄的,此刻的山村,处在袅袅炊烟的萦绕中,山岗上,放牛娃的赶牛声;农家庭院里,鸡群入舍的鸣叫声;乡间小路上,农民伯伯们手中锄头的相互撞击声响成一片。这,大概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差不多了吧,因为同样是偏僻的农家村舍。
渐渐地,渐渐地,夜幕降落下来,山村越来越宁静了,有的只是昆虫的“蟋蟋”声。吃过晚饭后,他早早地就躺上了床。可他怎么也睡不着,白天里小东的一番话,仍不停地在他身边回响。“知识就是力量”,这次他总算能深刻地感受到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时间催熟了稻田里的稻谷。那原先绿油油的稻苗现已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张金黄色的地毯。又是一年收获时。于是,他便和家里人一起,带着割稻的工具挑起箩筐,加入了这割稻大军。每天天刚朦朦亮,他便起程。踏着晨曦,在田野里迎接第一束阳光。
又是一天割稻时。这天,骄阳当空。火辣辣的太阳简直要把大地烤得个龟裂。但这天他仍和家人一道,在田野里猛踩着扬扬机。那身上脸上豆大的汗珠,湿透了他的全身……
“妈妈,我很热。”一声听似熟悉的童音从不远处的稻田里传来。
听到这声后,他放下手中的工具,直起腰来,用衣服的两袖往额头上抹汗珠。他边沫边四处张望,努力地搜寻声源。突然,一个熟悉的小身影映入了他眼帘——那是邻居家的小红,今年才五岁。只见小红从稻丛中钻了出来,手中拿着一把割稻谷用的镰刀。他光着脚丫,两只小脚沾满了泥巴。此刻的小红,正在用小手去擦头上的汗,小脸蛋被太阳晒得通红。
看到这一幕,他的眼睛湿润了,“多可怜的孩子,”他在想,“小红年纪还这么小,却要为了帮父母的忙而在这骄阳底下暴晒。在城里,这么小的孩子此时应该在有空调有风扇的家里在亲人的陪同下吃冰淇淋了吧!可我们山村里的孩子……”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吐出一句:“这就是差别!”
……
夏日的天就是晴朗,白天烈日当头,骄阳暴晒,到了晚上,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当天夜里,他和村里人一样,走出户外,坐在自家庭院的石板凳上乘凉。苍穹中,星星犹如珍珠般,在不停地闪烁。恰逢这天是本月的农历十五,月亮出奇般地圆,让人看上去,似圆盘,似明镜。“月是故乡圆”,不错的,他觉得家乡里看月亮就是比其它地方的圆。他就那样地坐在石板凳上,眼睛仰望着圆月。这时,家乡的那条通往外面世界的泥泞的路,山坡上的放牛娃,小东哥的神情,还有小红那被烈日晒得通红的脸,都一一浮现在他脑海里。他回想着,回想着,越是回想,他越觉得家乡的闭塞,家乡的贫穷落后。他是一个读书人,他深深地明白,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家乡的贫困,需要知识来消除。他也深深地了解,教师是知识的传播着,是智慧老人派到人间的使者。因此,他便有了一个崇高的伟大的理想,那就是:长大后回家乡长当一名人民教师,传播乡亲们知识,教授孩子们文化。
回贫穷落后的家乡当一名教师,这就是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他,就是我,一名山村孩子对理想的探讨。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的”,共找到
115,667,07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