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舰载武器》报道,1993年以后,中国军队频繁进行了冷战年代都未曾有过的大规模三军演习。集团军规模以上的大演习,平均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展开。日本防卫厅的中国情报专家也表示,诸如苏-27、歼轰-7、85ⅡM型坦克那样的高性能武器的确已在演习中亮相。加拿大汉和信息中心所获的大量图片也显示,歼轰-7曾在1994年进行的若干海、空演习中投入使用。
与1950至1980年代中国军队的军事演习相比较,1990年代的军事演习每次水准均有极大提高。主要特征为:目的多样化,火力合成程度高,进攻速度加快,指挥、通讯系统大有改善等。以“积极防御”理论为前提的“进攻型防卫”色彩甚浓。
1950至1980年代的演习特征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前期的演习均是以大规模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为前提的。其假想敌首推台湾。因此,进攻性色彩极强的大规模登陆与抗登陆演习在这一时期频繁展开。
1955年11月,辽东半岛的登陆演习动员了一个兵团、四个军、一个机械化师、二个空军军、海军一个基地,共达四万八千人。1959年5月的杭州湾穿山半岛渡海登陆演习共有陆军一个军、以及海、空军三十九个单位参加,共二万三千人。由南京军区司令官许世友上将总指挥、演习目的单一,即完全以登陆台、澎、金、马为假想前提。上述演习展开于解放军现代化建设之初,因此其特色在于一次投入大量步兵,以人海战术取代火力,例如1955年的大演习,投入如此重兵,三战坦克以及自行火炮不足100辆,飞机260架,小型舰船65艘;1959年的演习仅有22辆坦克,114架飞机,217门火炮投入使用。可见与当时的苏军相比,火力相差甚远。
进入1970年代,军队正规化受极左政治的干扰停滞不前,因此,这一时期的演习综合防御性强,在大量民兵的参训之下,“人海战术”阻碍了火力的增强,其实际水平,机械化程度甚至不及1950年代末期。1973年10月,北京军区投入一个陆军军及大量民兵共二万一千人,在华北地区举行了针对苏联的反战车集群演习,仅有飞机55架,坦克、装甲车371辆、火炮385门参战,火力不及一个苏军摩托化步兵师的水平。
1980年代的演习也以防苏为主,而且规模甚大,方面军级别的战役演习不断展开,坦克火力开始取代步兵为主要突击力量,同时,步兵装甲化也取得实质进展,军级规模机械化步兵一次进击时装甲车的最大搭载量达到1040人。步兵军的攻击速度每日可达到30-35千米,约为苏联诸兵种合成军的50%。1981年9月,北京军区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出动了8个陆军师,坦克、装甲车1300辆,火炮1500门,飞机285架,共11万人。平均每师分配达到162.5辆坦克装甲车的能力(不含装甲师)。若集中使用,已能部份体现坦克高速进击等现代战争的特点。1985年10月以后,师、团规模以上的演习一律以对抗形式展开,而且激光、电子模拟器被普遍使用。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集团军”,共找到
231,61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