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年,也是中国现代船舶制造业先驱、中国第一个大型近代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140周年。600年来,中国人的海洋梦几度浮沉,直到20世纪末中国跨入世界三大造船强国的行列。
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在近代以前,主要的外患是北方游牧民族。实际上,当时并不是没有海上外患,只是由于古代中国的海上力量较为强大,才使来自海上的外患都未能酿成大害。
唐初,中国沿海就出现过外来的海上威胁。高宗年间,日本以援助百济为名,倾举国精锐,进攻大唐盟国新罗。那时,中国造船工业水平远远高于日本,公元663年,唐将刘仁轨所部在朝鲜半岛白江口(又称熊津江口)与日本水军进行了一场一边倒的海战,击毁倭兵船400余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这次战争使日本统治集团深受刺激,转而派出遣唐使,向唐朝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
明末,日本丰臣秀吉先后发动了两次侵朝战争,均是从海上入寇。当时,经过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恢复和保持,中国的造船技术和火器技术依旧领先于日本。在关键性的露梁海战中,中朝水师联军歼灭了日军万余部队和数百艘战船,最后歼灭了日军在朝鲜半岛的主力部队。这种在对外侵略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记忆,促使日本在此后漫长的江户幕府时期始终保持闭关锁国的态势,也间接保证了清朝中前期的海上安全。
可想而知,如果在这两次战争中,造船业的优势不掌握在中国手中,那中国可能遭受的损失,不会比匈奴,突厥带来的损失少一星半点,后世历史的记载,也就完全不同了。
造船业给国家安全带来的保障,一直延续至西方殖民者侵略东亚的初期。明末崇祯年间,明朝曾利用水师打击荷兰殖民者,在1633年的金门附近海战中,明政府调集水军战船150余艘,由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指挥,在金门附近海面与荷兰海军展开海战,击沉荷兰大小舰船50余艘,毙伤荷军千人以上。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虽然郑军战船比荷军战船的质量有所不如,但仍可以用一定的数量优势弥补,尚未落到鸦片战争时面对坚船利炮束手无策的境地。应当说,中国古代造船业曾有的优势,大大延缓了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大规模侵略的时间。
回顾历史,我们有这样一个认知:一个富强的中国,必是一个拥抱海洋的中国。
《环球》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海上”,共找到
5,340,47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