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心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数着那杨靖宇杨司令。”这首民谣唱响在1936年的冬天,抗日英雄杨靖宇在那时候当上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2005年新年伊始,《东北抗日联军》摄制组在东北拍摄时发现,当地百姓们依然在传唱着这支老歌。
不仅仅是杨靖宇,还有抗日名将赵尚志、女英雄赵一曼、八女投江的指导员冷云……这些在60多年前为抗日救国抛洒热血的抗联将士们,都以自己的故事在东北黑土地上一直活到了今天。
60多年后,同样是在这些英雄们离去的冬季,摄制组跋涉于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寻觅那支抗联大军的历史足迹。感天动地的抗联英魂
当越野吉普车驰出长城山海关之后,看着车窗外快速掠过的东北大地,摄制组所有的人都越来越担忧,生怕遇不上大雪天,拍不下“朔风漫卷雪飞扬”的景色。因为对于这部首次披露东北抗联征战历程的文献纪录片,“雪冷血热”是大家公认的基调与特色。
盼雪心切的人们,就这样被担心折磨着,在罕见人迹的山路上颠簸着,开进了黑龙江省五常县的九十五顶子山区。这里是当年抗联第十路军活动的游击区,也是外拍计划中的第一个重要拍摄点。傍晚扎营时,天空丝毫没有下雪的意思。然而,奇迹就在后半夜发生了。翌日清晨,大地、村落、密林……整个九十五顶子山区一片白雪皑皑。当地老乡说,你们赶巧了!这是今年下的最大一场雪。
在抗联冰趟子大捷旧战场,摄制组要进行1937年那场神奇战斗的“情景再现”。40多名从沈阳军区抽调的战士到位了,服装、道具枪到位了,惟独缺“雪”。结果,大雪再一次顺从了人们的意愿。这场雪不仅及时降临拍摄现场,而且硬是在山峦沟壑间留存了3天,直等到摄制组完成全部拍摄。
更神奇的事儿还是在汤原山区的航拍。当“运五”飞机升空时,天气指标还是“良”。摄制组在航拍中心存奢望:假如这时能下雪就太棒了!说时迟那时快,雪花真的就漫天纷纷扬扬。1小时后,雪大到“运五”已无法正常飞行。在紧急返航的着陆中,因地面结冰飞机滑出跑道,眼看就要酿成大祸,它却又忽然自己就停住了。
这些神乎其神的事儿背后,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在这片黑土地上曾经有一群至死不言败、豪气写千秋的中华民族的铁血儿女。或许,正是生生不灭的抗联英魂,在感天动地!
“情景再现”中的景与人
在东北抗联与日本关东军对峙的14年中,他们创造了众多的战场传奇和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共毙伤日伪军17万余人,牵制了十几万日军精锐不得南下入关,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如今在东北,许多不知名的山谷密林间,60多年前就曾响彻呐喊声与枪声,浸染过抗日勇士们的热血。
然而,用纪录片来讲述这些历史故事,由于这样的历史镜头根本不可能有,只能借用电视剧“情景再现”的手法来还原历史真实。于是,摄制组除了摄像外,编导、撰稿各色人等,甚至包括陪同拍摄的省市党史办、县委宣传部的同志,都曾当过情景再现中的“演员”。
汤原县委宣传部冯副部长是一位神情严肃的中年人,摄制组事先根本没想到他能成为演员。直到在二道河子秘密营地再现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牺牲的情景时,人们才猛地发觉冯副部长极似魏拯民,于是试探着向他说了这个意思。出乎预料,大家第一次看到这个严肃的人一下子激动起来,他不仅满口答应,而且立刻就找摄制组要去了脚本,认真地阅读、准备……
原来,熟悉抗联历史的冯副部长十分敬仰魏拯民:1940年秋季,日本关东军调集60000重兵,对只有几千人的抗联第一路军进行军事大讨伐。这年冬天,身患重病的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已瘫痪在床,身边仅剩下6名警卫战士。然而,在秘密营地断粮之后,他们以草根、树皮充饥,以惊人的顽强毅力一直坚持到了第二年的春天。1941年3月8日,年仅32岁的魏拯民在秘密营地病饿而死。在临终前,他把写给中央的书信交给身边的战士,希望他们能有一天把信转送出去,他向6名战士下达的最后一道命令是:“一定要坚持活下去……”然而,魏拯民的这封信最终没能转送出去。在夏季雪化之时,日军讨伐队发现了二道河子秘密营地,仅存的6名战士全部战死。后来,人们从敌伪档案中发现了这封书信,才揭开了“密营”中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2005年4月19日,在时隔65年之后,摄制组于汤原县二道河子抗联“密营”遗址再现了这一悲壮的历史一幕。这段“情景再现”拍得十分成功,而扮演魏拯民的冯副部长则把这次演出视为一生的殊荣。一双防寒鞋的联想
2005年的1月是中国农历的12月,是正儿八经的数九寒冬。大东北的冬季很冷很冷,零下40摄氏度的酷寒,竟然使碳素钢做成的摄像机拉杆和三脚架也变得极其脆弱,稍一磕碰便嘎巴一声折断。
对于东北的严寒,摄制组在出发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每个人都专门配发了一套最新式野战防寒服,连摄像机也配备了防寒套。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整天趟着没膝深的大雪进行拍摄,防寒鞋时常被雪水浸透,晚上脱下搁一夜便冻成冰靴,第二天穿在脚上便是“冰进骨髓”的滋味。
65年前的1940年2月22日,正是在眼前这片茫茫雪原上,也有一个人同样急需一双棉鞋——他就是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
那一年的这一天正好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已经连续4天粒米未进的杨靖宇,孤身一人来到了濛江河边的三道崴子,在山中一个小窝棚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3个多月来,面对50000多日本关东军的重兵讨伐,总司令杨靖宇为掩护抗联第一路军大部队转移和尽量减少战士伤亡,几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亲自率领小分队引开敌人,最终只身陷入日军重围。此时,人单势孤的杨靖宇并没有失去战斗的信心,他可以一个人牵着600多日军追兵在密林中从容周旋,最终将追兵尽数累倒拖垮;他在没膝深的雪原上健步如飞,枪法精准,令敌人无法近身。然而,杨靖宇这时太需要一双棉鞋和几块干粮了!因为他穿的乌拉鞋已经烂成一团,仅仅靠一根绳子绑在脚上;他的胃里除了草根、棉絮外,没有一粒粮食……
1940年2月23日,已经连续5天没有找到杨靖宇踪迹的日军讨伐队终于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直接参与当年讨伐的日军少佐益子理雄这样回忆:“在三道崴子附近,有一个人要求上山砍柴的农民帮助购买面粉和棉鞋,同时约定了交货地点。根据报告,讨伐队立即开始了行动。”益子理雄说的这个人,正是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此时的杨靖宇已经极度虚弱,由于伤口化脓,身上还发着高烧。发现日军讨伐队到来,他便在密林的掩护下一边撤退,一边双手持枪,不断向来敌射击。由于敌人的大批援军不断赶到,追击的讨伐队由最初的300米逼近到200米、100米、50米,但杨靖宇在大树掩护下不断毙伤日军。在距离20米处,杨靖宇与日军讨伐队进行了最后的战斗……
捧着迷彩斑斓的防寒鞋,全体摄制人员心头却是挥之不去的惆怅:假如当年杨靖宇得到了棉鞋和食物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依照杨靖宇创造的众多的山林作战战例,只要有了棉鞋和干粮,他就能在冰天雪地里战胜饥饿与寒冷,就有把握利用稔熟的地形和山林的掩护,穿越日军的重围,继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战!然而,65年前的杨靖宇,正是为找到一双棉鞋和几块干粮而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在眼前这片濛江县的雪原上,身中数弹,壮烈殉国。窗外,雪纷纷,落无声。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杨靖宇”,共找到
10,43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