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4 日 晴
引子
寻访第二天
个案
姓名:袁亚军
性别:男
出生日期: 1987 年 6 月
毕业中学:贵州省罗甸民族中学
住址:贵州罗甸省木引乡木引乡二组
高考成绩: 456
报考志愿:西北大学
“下雨的时候屋里好多地方都漏,我就挪到不漏雨的地方干活儿。”袁亚军的母亲指着堂厅里还有些潮湿的黑土说道。因为前一天晚上下大雨,屋里还好几处地儿都还没完全干。 邻居们告诉我们,要是遇上暴雨、冰雹这样的恶劣天气,袁妈妈便会到邻居家暂躲一阵儿,天气好些了再回到自家屋里。
这间坐落在山间竹林旁的竹胚屋,还是亚军爷爷留下的“家产”,四五十年后,小屋已经有些向右倾斜。因年久,外墙的竹子间都有了很大的空隙。天气好时,阳光透过缝隙和那些搭在屋顶的透明塑料布射进屋里,才使这个墙壁已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屋子有些光亮。也正是这些空隙,让袁妈妈不得不在恶劣天气里四处躲避。整个屋里,除了一张供奉祖先的柜桌,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件象样的家当。
志愿者到袁亚军家时,他没在家,高考结束后他便跟随师兄一起到省城贵阳找活儿了。与袁妈妈聊天过程中,即便是讲到生活中种种辛酸,这位四十多岁的母亲脸上始终没有任何表情。也许是她已对常年的贫穷、艰辛感觉漠然,也许,所有的磨难早已以让她变得足够坚强。
袁亚军初三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家中丧失了主要劳动力,唯一的姐姐刚上到初一,也因此放弃了学业,辍学去浙江打工,接着嫁了人。从此,家里就剩亚军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因为家中仅有的一亩田只够两口人的粮食,没有任何剩余可以拿去卖钱。袁妈妈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去挣取儿子的学费。附近修路、有人家盖房,她都会去干些打沙、铺路这些原本该是壮年男人干的活儿。虽然一天只有十二三元的收入,但每次只要干上几天,袁妈妈就赶紧托人把几十块钱捎给在县城里上学的孩子。而每到学期开学前,家里会卖掉一年养的两头猪,换得千元多钱供亚军的学费。
“娃儿很懂事,知道家里没钱,也不太找家里要钱,周末他自己出去打些小工。”说到这,袁妈妈停了下来,“别人的娃儿每月都还能有固定的生活费,我只能什么时候挣到钱什么时候才给他些。”
对于上大学,袁妈妈都不太懂得这些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娃儿要坚持上学。“但家里实在太困难,他要继续读,就只能贷款了。”
正在我们结束了袁家的寻访时,遇上了从贵阳赶回的袁亚军。贫穷在这个 18 岁的小伙子身上似乎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机灵、大方。“暑期省城里找短工好难,”但对于未来,他依然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我能打工挣到生活费,等以后大学毕业了,我还要买大房子接妈妈去住,让她享享福。”说到母亲,他收起了笑脸,一脸严肃的说。
(贵州小分队 陈莹)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特困生”,共找到
133,42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