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出版的结合假想,从网络开始真正成为一个广泛的信息平台开始就生发了。但是两种介质之间的差异巨大,对于读者和网民来说,对网络和出版也存在着两种清晰的阅读诉求,出版和网络的结合,到底是一种各自为阵的互相利用,还是有着切入更深的联动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依据即将出版的第一部整体概念博客图书《修炼中——一个管理者的职场十年》的尝试,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图书出版和博客接口的可行性,以及背后的出版价值。
博客图书产生的背景
随着博客的迅速发展,博客概念的内涵也在扩大。目前全球有上千万的博客每天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和作品,越来越多的人采取实名的方式。博客们更在意发布信息的准确性、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作品的创新和真诚,而不像互联网初期的网民那样随意和没有顾忌。从出版的角度来说,博客——一个海量的原创底层和公开透明的评论,将会对出版这种以内容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产生影响。
中国的博客发展也是惊人的,比较保守的数字是300万人,而阅读博客的人数估计已经达到了1000万,针对于1亿3000万网民来说,还有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仅就博客门户网站博客中国而言,ALEXA全球网站排名一个多月内就上升了数十位,单天排名曾经杀入前100,这种非常规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国内其他的博客网站,如blogcn、cnblog、网易部落等的发展也相当迅猛。这些博客资源的使用对于出版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内容整合和来源、大众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原创作品价值的全面测试、通过数据分析对发行和营销的有效参考等等。
博客出版在国外已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尤其是在博客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已经有《华盛顿宝贝》(The Washingtonienne)、《狗日》(DogDays)、《我非新我》(I'm Not the NewMe)、《燃烧的巴格达》(Baghdad Burning)等,还有一长串的博客图书出版计划,已经排到了明年秋季。而日本的博客出版社也推出了销量为50万册的《电车男》。这些作品有的是写在自己的私人博客上,有的是写在BBS上。
到底怎样的作品才算得上真正的博客图书?我认为,至少有一个重要指标:单一博客,或者群体博客在自己的博客主页、论坛、专栏等博客栖息地首发的作品,这个作品在图书形式出版之前,已经有博客可以在上述地方试读和参与评论。
目前国内博客图书不多,已经出版的主要有《恋爱食谱:梅子的写食日记》(华夏出版社)、《温情煮义:梅子的写食日记》(朝华出版社)、《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文汇出版社)等。目前博客中国网站上挂出的“中国第一本整体概念博客图书”——《修炼中——一个管理者的职场十年》也将于近期与读者见面。
博客与传统出版接口
出版界内有一句话很经典,“品牌运作,概念销售”,在概念已经花样翻新到令大众怀疑的时候,这个概念到底有多大的附加值,直接决定了概念销售的质量。博客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概念的东西,事实上,在互联网产生以来,还没有一种新的发明,像博客这样接触到互联网的核心和实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简而言之,博客就是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怎么去用好这个服务,哪些地方可以为出版所用乃至所创造,才是值得关注的。
国内博客图书的两种模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两种模式可以作为图书出版的参考模式。一种是网上已经有的好的作品,经过了自发性的博客评论,由编辑看到其中的出版价值,拿来编辑出版。可以简称网上-网下模式。还有一种是试读版方式,比如一部图书作品,用连载的方式挂在网络上,收集信息,最后根据连载进行相关分析,以作为编辑、营销和发行的参考。这种模式简单称之为网下-网上-网下模式。
前一种模式是早些时候发掘网络写手并出版书稿的延伸,后一种方式将会接触到如何利用博客服务,我们可以就这个方式进行一些操作层面的探讨。
首先,连载内容一般不会超过图书内容的60%,这一方面是因为60%的内容已经足以让读者对书稿整体质量有了判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盗版。每天一期的连载本身是利用了互联网的阅读特点——局部放大,图书内容表述有节奏,有整体性,一个长达十几万字的书稿直接上挂,是对读者在线阅读习惯的一个挑战——大多数人并不习惯在网络上细读完整本书,毕竟这不像图书阅读那样有前后关照,可以反复翻阅,可以画线并做批注,亲和力不可相提并论。不过局部放大也有利于读者对写作细部的挑剔和针对性评论,这对于收获读者的有效评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博客连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网络上的注意力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很多网络文章常常用耸人听闻的标题获取点击量,制造高人气。而连载是考验人对内容的持续关注的,如果前面两篇看着没有兴趣,就不会继续看下去,连载方式出来的统计数据能准确体现书稿的关注度。
其次,博客的评论是博客服务提供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些忠实的阅读者会提供对书稿的建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以是阅读者自动成为了书稿的编辑助理。传统的出版还是以编辑个人,顶多加上复审和终审的意见作为书稿修改意见,而这多少会受制于编辑自身对书稿的把握能力、知识背景、专业素质和对读者和市场的理解程度,而试读版的读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他们的评论真实、直接,尤其是在细节的完善方面。这些来自一线的评论是散乱的,有的也说得不尽合理,需要专业编辑的过滤,方能形成提供给作者的修改意见。有些评论者自己亮出身份和收获,从中可以指认活跃阅读人群,比如在校学生、管理者、职场新人等等,这有利于编辑圈定书稿的核心读者,以备包装和宣传作为参考信息使用。
对于评论内容的分类分析,可以看到读者最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是读者获得最大帮助或者最大阅读快感的东西,也可以在图书包装的时候作为参考。更细致的则是可以通过点击和评论量绘制阅读曲线,看到哪些章节是读者感觉收获或者争议最大的部分。读者的反应大致上和编辑对图书热点的判断是一致的,但是这些反应是不可控的,即使在编辑书稿的功利目的之外,也能及时发现读者的若干阅读需求。
对于评论的分析还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指数:争议度。以非虚构类作品为例,除了内容贡献之外,通常会就某些话题在读者那里形成两派泾渭分明的观点,去掉那些笼统的表彰和批评的评论以外,针对具体观点和图书的话题价值上的争议度,其实往往是大众类图书抛入市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网络发布评论的成本最低,而博客阅读者的自我约束力也相较BBS里的网民更高一些,我们通常能看到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角度和观点,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批注图书传统的回归——不过用了一种高传播效率的方式。一些精彩的点评同时也可以进入图书版本之中,和作者的书稿同文呈现,增加文本的丰富程度,也提供了另一些角度和观点。
博客图书的优势
规避传统出版风险
博客图书60%的内容连载结束后,通过博客中国网站上显示的相关数据对图书进行分析:通过该书的点击量、评论量综合成为博客人气指数,通过阅读曲线的分析来呈现读者对书稿的连续关注程度,阅读曲线还显示出了不同内容被关注程度。博客人气指数可以用来分析该书是否具有出版潜质,以及哪些内容普遍受到读者的欢迎或不欢迎。这是测定该书最终是否具有成为纸质图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它也将为作者修改书稿提供最直观的数字意见;通过博客评论的IP分布检测,从而显示关注人群的地域分布,这一数据对于图书出版后的读者定位和地域营销策略制定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对评论进行分类分析,则可以再次显示读者对书稿的不同内容的关注方向,由此进行受众分析,有效判断核心读者群。并通过好评率和坏评率的计算,分析读者对于书稿的接受程度和争议程度,为图书首印量测算提供依据。
正是基于博客人气指数的较强参考价值,博客人气指数的高低有可能成为出版商判断是否可以出版、决定首印数、重印量的有效依据。以前的图书出版更多的是一种黑箱操作,在出版之前除了操作者,并没有多少人能看到书稿,但是挂到网上让大家公开点评,已经完全突破了黑箱,点击率的高低和评论的积极和有效性(不排除存在一些无效评论)就成为测试图书文稿内容是否能够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指标之一。如果点击率高、并且形式又适合纸质图书的出版标准和特点的话,出版者就有更大的信心将该书出版。如果点击率低,那就很有可能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这样出版者可以在图书出版之前就把原因找出来,避免了盲目出版。另外,出版行为的一个较大运营风险是首印数和重印数的判断,而博客图书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可以通过博客人气指数、内容评论倾向来辅助判断首印量,这种方式显然比几个人讨论决定更为科学。
科学制定营销策略
博客图书可以通过大量有效的博客评论、IP分布等指标来对读者定位、营销策略、渠道发货等要素进行分析。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有效的将营销投入放在核心读者群上。同时,高关注地域的分析也将成为不同地区渠道发货量的计算依据。
博客中国完全开放了基于出版的所有数据后台,目前所有的分析资料都做了比较完整的数据库,包括评论、点击量变化、转载页次和IP分布分析等。当然,在数据的使用和标准的确立上,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博客人气指数和销量之间具备怎样的转换关系,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销售力量和营销信息的抵达,这中间没有图书数量的积累和不断纠偏分析,是不可能得出一个清晰的答案的。
博客图书运作的限制
并非每一部书稿都可以“博客”
不是每一部书稿都适合作为“博客图书”出现。一般来说,话题性的(容易造成跟风图书出现的)、人文类等一些不强调交流互动的图书不适合做博客图书,而一些像管理类、生活类、旅游类等特别强调交流和分享的图书具备了做成博客图书的基础。此外,博客网站上通常会出现那种人气很高的就一个话题多人参与发表意见的论坛板块,实际上这类内容也不是一定适合做成图书的。这有一个阅读诉求的问题——人们买书是因为这本书深入而集中地探讨了一个问题,跟人们上网站浏览的诉求不完全一致。
博客指数的精确度有限
目前博客图书的几种模式也都是处于摸索阶段,还谈不上经验和教训。因此,对于博客图书运作当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策划人和出版商也会有所顾忌。
博客人气指数等等一些数据的确对于图书出版、营销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些点击率、IP分布是否能够保证是真实的?首先,从技术的角度讲,网络平台上的数据都是可以被人为改变的。如果出于某种原因,点击率等指数被人为更改,那就失去了一个真实的判断依据。其次,如果这些数据是完全真实的,那么这些数据是否能够代表读者的真正阅读取向和需求?这些数据的获得是以能够上网和一定人群为前提的,他们的阅读取向未必能够代表所有的读者。所以出版者真正的功力应该着手在对选题本身的判断和筛选,这一难度并未因有博客的参与而降低,反而需要排除考虑很多在原先的出版看起来仿佛是利好的因素。另外,一部好的博客图书,本身就具备了出版的价值,而并不是挂上了博客的名义有了更多出版的可能——那样,只会让博客这个概念像以前曾经迅速糟蹋过的概念一样,变得让受众胃口不适。图书策划人 方希/文
相关链接
博客图书在国外
博客图书对于整个出版业来说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所以目前我们可以得到的资料不多。据悉,日本第一家“博客出版社”已经诞生,并已经推出《插翅高飞》和《EasyGoing》两部博客图书。而早在去年10月,日本的新潮社也将博客网站上BBS的原始对话内容集结成册,出版了《电车男》。美国出版界的博客图书更是此起彼浮,《华盛顿宝贝》、《我非新我》、《燃烧的巴格达》、《匿名的律师》、《我的战争》、《坦白与肮脏》等书的作者囊括了从华盛顿的“暴露狂”到伊拉克前线战士等形形色色的各路博客写手。由于暂时还缺乏足够的资料,我们无法对国外博客出版的发展态势和阶段做出判断,也无法谈到经验借鉴等话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博客图书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博客”,共找到
7,046,02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