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暖的阳光里,穿过那条曾经安葬过一颗伟大灵魂的汩罗江,记者来到湖南平江的南江镇。
平江地处湘鄂赣交界的湖南一侧。在平江,人们习惯把私塾称作“教老书的”或“蒙馆”,在1950年代以前,越是偏僻山区,私塾越多。
私塾先生都是五乡四邻德高望重的老者,大家都尊称他们为“先生”。这些老先生几乎都是深居简出的,“并不是因为年纪大,这是一种修养。”坐在非常整洁的卧室里,朱执中老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在朱老身后的床前,挂着一幅巨大的孔子画像。
在朱执中的私塾里,学生大多是11岁到17岁的青少年。他们有的读半年或一年,粗通一些古文即可,也有的要学三四年。“学好了,这也是一门手艺。”今年80岁的朱老先生,7岁发蒙读老书,从19岁开始教老书,1950年代后曾中断过一阵,1982年复操旧业,教过的弟子已有四五百人。
朱老先生的私塾没有年级之分,学生们聚在一间没有黑板的教室里,念《三字经》、《论语》、《孟子》甚至《左传》,大家用当地的平江土话(平江方言)念起书来,七嘴八舌,各说各的。这片琅琅的诵读声,唤起了人们对往昔岁月的缅怀和追忆。
关于私塾的对话
25岁的李裕军原任平江四中教导副主任,现在平江县南江镇党政办工作,记者就私塾和他进行了一段对话———
问:为什么私塾在平江会存在?
李:平江的私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学生到私塾来学习乡党应酬,将来在地方上从事礼仪应酬活动,这是学生的直接目的,这与平江浓厚的传统风俗有关,加之平江素来崇文尚武,有“读了增广会说话,看了幼学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种种原因使得平江私塾得以留存。但私塾的教育和传统文化中忠、孝、廉、义、仁的观点,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是很浓厚的,这对他们自身有益,也有利于维持和提高这个地方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安宁。
问:有人说,私塾是对市场经济功利性过强的一种有益补充,你如何看待?
李:市场经济中,人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会带来负面作用,除了法律外,还需要道德规范。比如说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的缺失,假产品、假广告、假证书、假合同盛行。我觉得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来教育今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老子》告诫人们“轻诺必寡信”。《庄子·盗跖》中也有记载:“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所以,诚信是立人之本,市场经济也应该是诚信经济。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有很大的裨益。
问:你觉得政府应如何看待现在的私塾办学?
李:第一,私塾不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学生,第二,私塾办学应属于社会办学的范畴,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指导和管理。除此外,政府既不会限制,也不会资助其扩大规模,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要求政府应有什么其他的作为。
问:你觉得私塾会继续存在下去吗?
李:我觉得私塾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但是现代教育一样可以把传统文化吸收进去,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融入新书中去,换一种其他形式,更科学、更规范地传播和弘扬。比如说南京有一所高中就开了古文选修课,内容就是学习古文经典,学生可以凭兴趣选修。如果能够这样的话,私塾存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就不大了。我们不必关心它是不是会继续存在。
但私塾毕竟是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播的载体。依《史记》记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一生收下了三千弟子,有七十二门徒,设坛讲习且游学列国,缔造了最初的“私塾”。如果把这个看作私塾起源的话,私塾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农村私塾也大都立有孔子牌位,弟子入学的第一天都要对孔子牌位焚香跪拜),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个载体伴随着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都是在这里传播的。私塾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关注私塾。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文化”,共找到
73,302,88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