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幕”是一些联合国成员国用来描述中国联合国外交的一个说法。这样的形容早先多来源于对中国的不了解,毕竟中国重返联合国,真正进入国际多边舞台已经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中国对于联合国这个多边外交的深浅尚没有清楚地认识,行事难免小心谨慎。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记录清晰地记录了中国的谨慎,从1971年到1976年安理会的158次表决中,中国有46次选择了不参加表决,当然还有许多次的弃权。
虽然,这样的谨慎得到了当时联合国许多高级外交官以及类似萨缪尔·金这样的学者的称赞,因为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一个对多边外交没有太多经验的初来者,中国几乎从来没有肆意运用这一特权去阻挠联合国发挥正常作用。但在一些喜欢揣测的国家看来,中国的态度仿佛隔着一层“竹幕”,难以看透。
事实上,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中国的确不会轻易表态。但中国在联合国更以坚持原则著称,并往往能持之以恒,以至于在许多具体问题上,中国的反应从来就不是秘密。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中国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早在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之后,中国就曾对安理会构成表示过不满,认为安理会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1992年,在联合国正式启动了安理会改革计划之后,中国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中国对于联合国改革的立场——“联合国改革应体现民主、公正、客观合理、平衡有效的基本原则”,因此当时的中国表示赞成在时机适当的时候扩大安理会,在广大会员国普遍接受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逐步改革。
这段话其实已经概括中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态度。自1992年至今,虽然每届联大都会就安理会改革举行专门的会议,每一次会议中国代表也都会发表意见,但是从李道豫、李肇星、秦华孙、王英凡至王光亚历五任大使,中国的态度都始终如一。
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在高级别名人小组的安理会改革方案出台以后,针对一波高过一波的希望在联合国60届联大完成安理会改革的具体建议,中国的表态也渐渐具体了很多,而且中国也不再回避就具体国家的希望发表看法。比如说“适当时机”就具体化为“不设时间表”。
对于目前最热心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莫过于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其实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表态也是一如既往。只不过在2005年的几次重要双边互访中,才程度不同地明确表达了对后三国的支持。虽然,中国很少表明对于日本的态度,但历史问题总是中日无法绕过的结。其实,日本一年以前就采取了回避中国的政策,努力营造一个形式上共进退的联盟,而中国对日本以及其他三国的态度也由此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
鉴于“四国联盟”的存在,并已经形成了一个框架性草案。于是,全世界都开始对中国的态度感兴趣起来。在如此具体的问题上,中国还会依然重复那些原则性表述,而避免直接发表看法吗?2005年4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以安理会轮值主席身份举行的那次记者招待会就很能说明问题。一次本来是介绍安理会当月工作安排的会议,结果变成了中国对日本“入常”问题的新闻发布会。
在被问到日本算不算发展中国家时,王光亚笑了笑回答说,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当然不是发展中国家。有记者追问说,那是不是等于日本已经出局了呢?王光亚对此给予了一个令人回味的回答:“我刚才说的是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所以我并没有说不是发展中国家就要出局。”
如果说,这种态度在许多人眼中依然模糊的话,那么仅仅在一个月之后,同样是王光亚说出的话却显得格外清晰,仿佛“竹幕”在一夜之间就已经被掀掉了。在一个世界瞩目的问题上,出现这样的转折,当然更让人关注。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国”,共找到
363,162,68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