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医改”:一些医药企业负责人认为医改不能因噎废食
本报讯 记者汪令来、实习生覃立志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我国医改不成功的报告,在医药界也引起巨大反响。对于报告所指“错误的商业化”的指责,一些医药企业负责人连日来纷纷致电本报称,医改不能因噎废食,医改方向有误并不代表无需医改,当务之急是打破医院赢利性垄断,实现处方外流。
医改难题绕不开药品
医改的初衷,在于解决老百姓的“看病贵”、“看病难”,但多年下来,这一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使得医院“门槛”越来越高。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研究所一位专家,将此原因归于医改的盲目市场化:一是把产权制度改革当成“突破口”,有些地方忙着“卖医院”、“甩包袱”,不少公立医院一夜间变成私立医院;二是公立医院被允许追求经济利益。这位专家说,我国现有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多数地区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私有化改革或获得赢利授权,唯一的结果,只能是将医疗的高度专业性,演化成医院在赢利上的高度垄断性。医药界人士表示,鉴于我国医疗体制的错综复杂,应该从小处着手,慢慢改良。其中最应改且最易改的就是药品销售。某著名药科大学董事局副主席孙先生说,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2003年,我国药品费用占全部卫生支出的52%,这一比例在大多数国家仅有15%-40%。也就是说,在我国病人“看病贵”,主要是贵在药费。而我国的药品85%是通过医院销售,所以医改中最应改的是药品消费。
“当务之急是处方外流”
“解决药费贵,关键是医药分家。”广东某著名药企董事长分析说,医药分家,不仅可以减轻医院为养那么药品管理人员的负担,而且能从某种程度上斩断医院的逐利根源。深圳某药企负责人张先生提说,打破医院药品销售的垄断,病人凭处方可自由选择在医院内外购药。而做到这一点,当务之急就是医院处方能够外流。“同样一种药品,医院标价较社会药店高1-4成的。”张先生说,而现在医院为了保证利益,只让老百姓购买医院药房指定药品,千方百计用“密码处方”、“电子处方”及各种规定不让处方外流,以维护其垄断价格。张先生说,处方外流可以分步实施。首先放开的,应是那些医院门诊用药特别是口服用药。这些药可替代性强,而且社会药店也基本备货,如果老百姓拿着处方,让医院药房与社会药店形成竞争,相信药费支出能很快降下来。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医药”,共找到
16,688,17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