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有史以来第一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也使我们相信,人民币价格的一个小的动作,会带来许多改革的需求;调整汇率形成机制,也因此有可能成为国内经济政策的一个转轨契机
□文 高昱
和几乎所有市场化媒体一样,7月21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的人民币汇率调整公告,《商务周刊》本期用大篇幅进行了深度报道。由于刊期的关系,我们不能像其他更快捷的媒体那样,仅围绕着此次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和升值及其对各行业的影响进行覆盖式报道,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一组报道,探究一个更符合《商务周刊》这本新闻性杂志特色的话题:既然“汇率是纲”,那么此次人民币国际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是否可以对已进入世界经济链条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变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将带来的是怎样的改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美国和中国都存在失衡问题,而且,正是两国经济过分紧密的相连才使这种失衡现象得以持续。最近,天则经济研究所张曙光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创造性地用一个“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的概括,解释了中美两国相生的这种失衡。
简单地说,在实物经济方面,中国经济的高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中国又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需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经过“中国制造”后,再大规模出口世界,从商品变成货币,完成了一个生产循环;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大量企业严重依赖出口,创造了大笔外汇,再加上招商引资引进的FDI,以及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央行不得不发行相同额度的货币,而为了回笼流通中过多的货币,央行不得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断地发行央行票据。增加了的外汇储备无法有效使用,政府不得不用其购买美国国债,或者存放在美国银行,由外国政府和外国企业再将这些钱投资到中国,形成资金和货币的国外循环。
在第一个循环中,中国依赖的是国外的资源和市场,美国依赖的是中国加工的产品;在第二个循环中,中国依赖的是美国的货币,美国依赖的则是中国手中的外汇支撑其赤字经济。
在这种双向依赖中,中国处于弱势地位。在实物经济方面,中国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贸易摩擦和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自己资源耗尽赚来薄得可怜的血汗钱,却面临夺走别国工人饭碗的指责;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最多只有5%的收益,而这些钱又转给美国的外资企业重新到中国来投资,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回报高达15%,这一来一回,就是10%的净损失,还不算中国付出的环境污染、本土企业被挤出等隐性成本或难以计算的损失。
我之所以再次复述“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是因为我以为,这个概念有可能给一系列非常重要的难点和疑点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解释,并由此纲举而目张,比如,中国明明拥有超过11万亿的储蓄余额,为什么还要拼命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至各地政府以之作为政绩标杆?为什么温铁军早在10多年前就说过中国的发展是自我资源资本化,10多年来,中国官产学界不断有人提出警告,呼吁加快产业升级和向服务业的拓展,甚至政府给予了明确的政策导向,这条高消耗低效率之路越走越远,直至把国内资源“资本化”殆尽后,今天宁可满世界像冤大头一样高价买资源,仍继续在出口-加工工业化的不可持续路径上越陷越深?为什么外资的流入和贸易出口增长这么快,中国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越来越惊人,并没有给中国最广大的产业工业和农民带来什么福利,以至于老子10年前到广东打工一月赚500块钱,10年后儿子去还是拿这么多钱?这钱都让谁赚去了?这些问题当然从经济、社会乃至政治角度可以拿出不同的答案,但却缺乏一个将中国的角色放在全球体系中系统性考量的解释。
与11年前的那次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人民币汇率的一次微调,不仅在国际货币市场引起大的震动,而且成为中国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影响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人民币汇率有史以来第一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也使我们相信,人民币价格的一个小的动作,会带来许多改革的需求;调整汇率形成机制,也因此有可能成为国内经济政策的一个转轨契机。
中国经济要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把现在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为内需推动、以内部为导向的增长方式,达到内部经济平衡;中国内部的广大市场必须尽快启动,中国本土资本的活动性和滚动效率需要激发和提高,企业需要依靠升级和技术进步刷新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这些方面,汇率能够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同时还需要投融资体制、贸易政策、财税制度、金融服务等诸多因素的改进。汇率形成机制的解冻而打开的要素价格国家管制的大门,虽然只是一条小缝,也会因为来自市场、来自民众出自自身利益而推动的巨大倍增效应,而对中国更为宏大的市场化改革和经济转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国”,共找到
363,162,68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