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浦东在哪里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朱国栋/天津报道
天津滨海新区欲取得浦东那样的金融中心地位,可能性很大?可能不大?
2005年6月初,天津市主要媒体都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首次超过浦东新区》。熟悉天津的专家与学者普遍认为,选择在6月初刊发与浦东比较的文章,意味深长。
事实上,自天津滨海新区诞生起,便与浦东新区结下不解之缘。浦东新区的政策,一向是天津滨海新区所争取的;浦东新区的地位,一向是滨海新区所渴望的。就连滨海新区管委会每年的发展统计,都会处处与浦东新区作比较。
天津人梦想滨海新区能像上海浦东引领长三角一样,成为引领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崛起的龙头。这个梦一做就是十几年。
滨海新区面临的发展环境,以及自身具备的条件,毕竟与浦东新区有差异。一个疑问始终盘旋在观察者的脑海里,天津滨海,到底距离浦东有多远?
京津竞争
天津滨海新区要成为北方浦东,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滨海能否成为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开发的龙头,周边城市会认同它吗?
在环渤海经济圈内,谁是经济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环渤海概念提出开始,就一直争议不断,主要围绕京津两地展开。
京津两城市的角色定位,在计划经济年代,并未成为难题。天津开埠以后,从城市功能来说,天津和北京的关系可以说是互补互惠,相得益彰。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而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接近北京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汲取世界近代文明最理想的窗口,也是世界近代文明进入中国最便捷的跳板,所以很快便造就了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天津出现了一大批中国之最:第一份电报、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海关……在那个年代,天津需要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北京需要天津的屏障功能和经济、对外交往的功能,各取所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都,上了一批后来发展为首钢、燕山石化等特大型国有企业的项目,成了实际上的北方经济中心之一。北京成为中国重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关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北京与天津争项目、夺资金的“竞争”,京津两地的区域经济学家都能说上几段“轶事”。其中以“30万吨乙烯工程”和“京唐港”最为有名。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阎金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世纪90年代前期,当时的国家计委拟在京津地区兴建一个30万吨的乙烯生产基础。面对这个“大项目”,京津两市展开争夺,各不相让。最终国家计委来了个两不得罪,批准两市各建一个15万吨的项目,结果谁也没有效益。”
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京唐港。天津港明清以来,一直是北京对外贸易与交往最便利、最近、成本最低的港口,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试图改变这种局面。
从1989年起,北京市就想在河北唐山建立自己的港口。1993 年7月,北京市政府与唐山市政府签订合同,投资数十亿元,共同建设唐山港,港口更名为“京唐港”。 这个港口需要人工开挖,和北京市的距离是260多公里,超出京津之间距离的一倍。而当时的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还远远未达设计容量。一边是吃不饱,一边是投巨资建新港。结果,这个耗费巨资建成的京唐港,到了2002年的货物吞吐量还只有1000多万吨,不但北京的多数企业还是选择走天津港,甚至唐山的钢铁企业也走天津港。
20世纪80年代,天津倡议成立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市长联席会,参会的城市已达二三十个,举行了十多次联席会议。在这个联席会议中,有距离几百公里之遥的内蒙古满洲里、呼伦贝尔和山西的太原等城市,却没有距渤海仅100多公里的北京市。
在北京,与环渤海经济圈相对应的概念,则一律被称之为“大首都经济圈”。
在区域协调中,天津也有被诟病的地方。2005年6月29日开始,新华社名牌栏目“新华视点”,就对天津的“进津费”、“护送费”等问题连续滚动报道。所谓的“进津费”,就是从高速公路进入天津,除了正常费用之外,还要交纳进入天津的买路钱;另外,天津市交通局和交警部门,甚至对过道天津进入北京的紧急防汛物资,都有强行收取9000元“护送费”的事例。
谁能成为龙头要看市场的力量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季任钧教授认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差,不但没有互补,反而造成内耗。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环渤海区域内,行政干预力量还比较强大,每个省市都有一套相对齐全的工业配套体系,与其说是区域经济,还不如说更像是行政经济、诸侯经济,不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都有很明显的经济龙头来带动。”
但季任钧同时也认为,“各自为政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现在的环渤海,正在越来越强调合作。”
阎金明也持这种观点,理由很简单,北京的城市定位正在发生变化。
其中两个重要证据是首钢搬迁和2005年1月制订的北京新规划。阎金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首钢的搬迁,说明北京对其自身的定位已逐渐明确。”
2005年1月由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经济中心的功能不再被强调。
那么,北京城市规划中不提“经济中心”,是否意味着天津滨海新区,就自动成为环渤海区域的龙头呢?许多专家持不同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侯永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北京不提及经济中心,是对城市功能的归位,但并不代表北京不重视经济发展,北京这样一个拥有1000多万城市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可能人人成为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发展仍然十分重要。它的经济地位,不能低估。另外,环渤海区域拥有港口、经济腹地优势的地方,也不止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大连、青岛同样拥有这些优势,所以最后谁成为环渤海区域真正的龙头,最终还要看市场的力量。”
侯永志认为,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应该互补,在经济结构上互补,寻找不同的发展方向。
尽管学者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与上海浦东无可争议地成为长三角的龙头相比,滨海新区要想成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真正的启动点和龙头,国家的定位还不是全部,在市场竞争中,滨海新区还需要展示更多的魅力。
谁来启动滨海新区
国家希望通过滨海新区的开发,来启动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但在滨海新区还没成为无可争议的经济发动机之前,谁来启动滨海新区呢?
国家政策支持无疑是选择项之一。
无论是天津市政府还是学界,都希望国家能像开发浦东那样给予滨海新区以支持。
然而,在市场对资源配置中正起主导作用的今天,单纯依靠政策来谋求发展,已受到相当一部分学者的怀疑。有人就提出哪怕天津滨海新区获得了浦东新区的政策,是否就能像浦东新区一样获得高速发展呢?
季任钧认为,政策的效用,已远不及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90年代初浦东那样大。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深圳特区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只要给一点最基本的政策,圈一块地,就能吸引人才和资金。浦东新区大开发,发生在对改革开放多少有些迷茫的90年代初,政策的效用还是很大。但是,到了21世纪初,随着加入WTO,浦东也好,深圳也好,它享受的政策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了。现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大开发,国家政策的效力,要起到深圳、浦东那样的效果,估计比较难。”
滨海新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邢春生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国家将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肯定会有一些。但我个人认为,对天津滨海新区帮助最大的政策,莫过于国家对滨海新区的承认。有了纳入国家战略这样的地位,对于滨海新区的自我宣传、招商引资等各个方面,无疑有莫大帮助。”
但无论如何,政策不可能成为滨海新区开发最根本的动力,几乎已成了众多区域经济学者的共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市场和民间力量。
民间资本会扮演重要角色
季任钧认为,滨海新区开发,把希望只寄托在政策上无疑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靠市场。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环渤海地区相对来说观念要落后一些,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涉过多。有些国有企业也有政府依赖症。市场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环渤海区域的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大。在长三角、珠三角,民营经济已占很大比重。而在环渤海经济圈,民营经济仍处于劣势。天津市的民营经济在环渤海区域算是中上水平,但其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低于25%,滨海新区的民营经济成分更是不到10%,相比之下,在经济十分活跃的浙江,民营经济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
环渤海区域之所以民营经济发展不快,学者们普遍归结于“环渤海地区观念落后,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行政干预力量过强,市场化程度不够,条块分割,不利于天生依赖市场经济的民营企业发展。”
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2003年9月,全国工商联和天津市政府共同主办了第一届民营经济发展·天津论坛,中共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和天津市长戴相龙都作了发言。数百名工商界人士和学者达成的普遍共识是:民营经济在环渤海区域崛起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天津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已将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天津的五大战略之一。天津市的目标是,在5年的时间里,将个私经济占天津GDP的比重,上升到三分之一,区县达到一半。
按照规划,滨海新区希望在2020年达到1万亿元的GDP,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5000亿美元,要达到这些目标,无疑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而对于滨海新区和天津市政府,一年数百亿的财政收入,不可能成为投资主力。靠中央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可能性也不大。滨海新区建设资金的筹募,迫切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除了金融力量之外,民间资本被寄予厚望。
季任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天津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和过去比确实有不少改变。江浙一带的民间财团,比如温州财团、宁波财团等,都开始大批进入天津,应该说,滨海新区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崛起,民间资本会扮演重要角色。”
辐射力之争
对于滨海新区能否担起渤海经济圈发展的龙头重任,最大的争论莫过于滨海新区能否具备上海浦东那样的经济辐射力。
与上海浦东紧邻上海老市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构成不同的是,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市有40多公里,是一个从盐碱滩涂上建立起来的新区,尽管GDP总量已达到浦东新区的三分之二左右,但是,天津滨海新区增加值的主要构成是制造业。
浦东新区的金融业是其经济支柱,浦东新区拥有中国三分之二的境外银行总部,每年的金融业增加值超过生产总值的六分之一以上,浦东新区的金融业辐射范围,是整个长三角甚至是全中国。这些是滨海新区遥不可及的。
它们的母城,天津和上海的经济地位也有很大差距。天津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已为北京所超越,人才和文化等各种资源,也是天津所无法比拟。而上海历史上就是吸引江浙精英聚集的十里洋场,周边城市对上海的龙头地位也从未质疑,谁是上海后花园,连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也会去争,江浙乃至安徽都争相打出接轨大上海的口号。
作为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课题组成员的季任钧认为,滨海新区要想具备浦东那样的辐射力,可能更加困难一些。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滨海新区真正要引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具备辐射力、集聚力,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一个地方要具备辐射区域的能力,往往需要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业、历史文化传统等许多因素,滨海新区在这些方面都还有差距。”
季任钧还认为,“目前中国真正具备成为金融中心潜力的城市,应该是上海和北京。天津即使在辉煌时期,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次于上海,滨海新区要想取得浦东那样的金融中心地位,现在的可能性还不大。”
侯永志也认为,就目前而言,北京和上海是事实上的中国金融中心,具有先发优势,滨海新区要想吸引已在上海或北京落户的金融企业总部,可能性不太大。
天津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差异化生存成了学术界逐渐形成的共识。具体到滨海新区就是:可以把浦东作为赶超目标,但走的发展道路未必相同,浦东的优势在高端服务业,滨海新区则可以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优势,再辅以必要的服务业,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在天津市政府原则通过的《纲要》中,天津滨海新区要加快建设和形成七个产业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冶金产业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产业及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港物流区、化学工业区和休闲旅游区。无疑,按照这个规划,天津滨海新区突出发展的正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邢春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天津滨海新区的辐射力,其实很大程度会体现在物流业上。目前为止,环渤海区域的内蒙古、山西、北京、河北和天津的出口货物,主要就是走天津港这条线,世界上百强物流企业中,多数已在滨海新区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天津港还可以通过欧亚大陆线,将经济腹地延伸到大西北甚至是中亚。已有中亚国家和天津港达成协议。”
在许多学者和天津人看来,浦东新区可以依靠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来形成辐射力,那天津滨海也可以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达到产业聚集,形成辐射力。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滨海新区”,共找到
100,245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开发”,共找到
106,594,20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