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书月 文/图
中学时的一篇课文《荷花淀》,让我们知道了白洋淀这片地方。一部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电影《小兵张嘎》使人们认识了抗战时期的一支“水上奇兵”———雁翎队。尽管《小兵张嘎》不是一部正面描写雁翎队的影片,但影片中抗日英雄们头顶荷叶、口衔芦管潜伏在芦苇丛荷花淀里的形象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中的不朽经典。
■活捉鬼子“三郎”
“啪,我一枪打中鬼子中队长的右手,指挥刀掉在地上,鬼子伸左手就去掏枪,我扑上前一口咬掉了他的左手大拇指,抢下了那支王八盒子。”在安新县大张庄村,85岁的孙革老人回忆起当年抗日细节,口中不时迸发出清脆的“枪声”。
孙老是当年雁翎队的副队长,有关抗日的记忆是他一生最大的寄托,每每提及,他沟壑纵横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坚毅。留在孙老记忆中最深的就是1943年打敌人保运船的战斗,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刻。
1943年10月,雁翎队接到情报,4日将有日军押运的保运船经过白洋淀,敌人要把库存的军用物资以及抢掠的苇席、麻袋、大米等物品运往保定,伺机逃窜。雁翎队决定采取“闪击战”消灭敌人。“我们37名队员,分成8组,分别布置战斗任务,我当时负责干掉一个叫什么‘三郎’的指挥官。4日凌晨,当日军船只进入我们的埋伏圈时,队长郑少臣‘啪’的一枪,把鬼子哨兵打了个四脚朝天。正在玩牌的中队长‘三郎’听到枪声,从船舱里钻出来。我抬手一枪正打中了他的右手。我们三人迅速冲上船。我上前一个箭步扑在他身上,右手顶住他握枪的左手,左手夺枪,我张嘴咬住他拿枪的大拇指,痛得他趴在船舱里‘嗷嗷’直叫。我夺下手枪,活捉了‘三郎’。”
这次“闪击战”雁翎队员共打死日军10人,活捉日伪军100多人,缴获枪支100多杆(把),有力地鼓舞了雁翎队士气。
■神出鬼没“飞将军”
进入白洋淀,仿佛驶进了一座巨大的迷宫,沟汊交错,芦苇密不透风,难辨南北。据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被3700条沟壕、12万亩芦苇、5万亩荷花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名为白洋淀,白洋淀也因此得名。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荷花淀里摆战场,专打凶残鬼子兵……”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雁翎队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抗日英雄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芦苇丛中,伏击敌人的保运船。这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游击队由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到200余人,主要以大抬杆(水上打猎的火枪)为武器进行战斗。为了防止浪花打湿枪膛内的火药,人们在信口(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雁翎队”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自1939到1943年的4年中,雁翎队在35次战斗中,有16次是一弹未发而制胜,所以有“淀上神兵”之称。他们打日寇、杀汉奸、端岗楼、打伏击,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水上飞将军”。
■不朽的雁翎精神
“我们采用的是毛主席的游击战打法,打‘闪击战’,打了就跑,从不做‘亏本买卖’。”孙革老人还时常提到老伴的英勇事迹:“有一次一个八路军受伤了,到她家里养伤,日本鬼子和伪军随后就进村大搜查了。到她家门口时,瞥见炕上躺了个缠着绷带的男人,便问是谁。她不慌不忙,一口咬定那个男的就是她丈夫。”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参加过雁翎队的近两百多名游击队员们大多作古,但随着“雁翎队”英雄事迹的传颂和以白洋淀军民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荷花淀》、电影《小兵张嘎》的发行和放映,白洋淀已驰名中外。
勇敢光荣的雁翎队,抗战期间利用水上、冰上优势,与敌人交战近百次,战绩辉煌,被冀中军区评为“抗日先进集体”,后又受到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司令员的接见、表扬。1945年8月,雁翎队编入冀中军区38团。雁翎队使用过的排子船和自制的武器,永久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河北白洋淀
战场地址:河北白洋淀
作战时间: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5年抗战胜利
参战武装: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
作战成果: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七十多次战斗,歼灭和俘虏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配合主力部队,打败了拥有飞机大炮的日本侵略者。
战役评价:雁翎队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及影响十分深远。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白洋”,共找到
35,47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