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军事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刘典,特约记者张海涛、郦海云、吴大发)人民空军广空运输航空兵某部常年活跃在中国的万里长空,他们曾突破“空中禁区”,开辟了进藏空中通道,被誉为“高原雄鹰”;他们曾在新疆地区实施首次大面积人工降雪任务,开创了我国人工降雪的先河;他们曾经在青海省黄河源头执行过举世瞩目的“黄河输血”工程,让枯竭的“黄河”重新焕发光彩……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在中国的天空留下了一道道闪光的航迹。
人民空军航空兵某师女飞行大队长刘文力是新中国第六批女飞行员,在与癌症抗争了11个月之后,她重新飞上蓝天。她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说, 她多次参加全国各地重大的人工降雨任务,而且都取得了积极效果。她说,我们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人工降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出录音]
刘文力:我执行了很多次人工降雨,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98年在青海执行的那次人工降雨任务。当时由于黄河断流,黄河上游也缺水,我们进行人工增雨,当时在青海90%都是山区,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我们都住在西宁机场,当时高原反应非常强烈,大家起来都头疼,鼻子里面都有血块,呼吸非常困难,身体各方面不太适应。
[录音止]
当时飞机飞行时,山一般都在4000米以上,而刘文力机组的飞机增雨必须在5000-6000米左右播撒催化剂,所以相对高度只有1000-2000米,给飞行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出录音]
刘文力:主要是个人身体和各方面的困难,当时飞机又在耸立的山群间飞行,我们机组密切协同,凭着过硬的技术,终于穿出了结冰区,安全着陆。当时在青海实行人工增雨一共50天,增雨11架次,航程一万四千多公里,当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青海的旱情,也开创了黄河上游首次人工增雨的先河 。
[录音止]
从1978年首次在新疆执行大面积人工降雪试验至今,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的航迹遍及全国近几年,该部为保障各地的春播秋种,每年都要进行人工增雨飞行近200架次,承担了全国利用飞机进行人工增雨任务的80%左右。
对于驾驶战鹰降雨雪、运送货物等任务,该师某飞行团欧阳副团长经历过多次,对执行的任务依旧历历在目,而且还记得特别的清楚。
[出录音]
欧阳:为了支援地方和防灾害工作、以及农业生产这方面的工作,派了飞机执行地方人工增雨、人工增雪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团已经执行了20几年这种任务,洒遍了全国各地, 特别是近9年以来,我们团开设的飞行训练任务比较重,在应急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仍然派出了300多个机组,完成了25个省市的人工降雨任务,为全国的农业工作减灾丰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表扬和赞扬。
[录音止]
对该师官兵而言,无论哪里发生灾害,只要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会不畏艰险,挺身而出。而参加抗洪抢险空运空投救援人员、物资,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任务。师长、团长飞过,男飞行员、女飞行员都飞过。 提起外出执行任务,官兵们永远也无法忘记1998年的抗洪抢险紧急大空运。那一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相继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当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飞机紧急升空,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
当时有隶属该师某飞行团的一大队表现尤为突出,这个大队创造了在编飞机一次性全部启动、全部准时出动的辉煌记录,在抗洪抢险胜利结束后,被上级授予了“抗洪抢险模范飞行大队”的称号。在该部队采访的时候,大队长丁毅告诉记者说,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体官兵集体努力的结果。
[出录音]
丁毅: 我们飞行大队是有着光荣传统、光荣历史的大队,1998年在抗洪抢险中,我们全员、全过程参加了抗洪抢险的行动,也就是紧急空运。由于工作突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后来又被空军授予“抗洪抢险模范飞行大队”的称号,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仍然记忆犹新。
记:应该说完成“98抗洪”急难险重任务,给我们整个大队留下了很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来官兵日常训练和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丁毅:对的,总结“98抗洪”最大的感想是,部队经受住了考验,部队也得到了锻炼——很多同志也在这次抗洪抢险过程中,无论是飞行技术、心理素质都获得了一定的提高,相对来说战斗力也提高了。
[录音止]
多年以来,这个人民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迎风 展翅,抢险救灾,紧急空运,人工增雨,飞播造林…… 他们的飞行路线覆盖了珠江河畔、长白山麓、渤海之滨、世界屋脊,这些中国空军飞行员们,驾驶战鹰抢险救灾、降雨雪、运送货物、航测航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架起了一道道“长空银桥”,创造了一个个让世人瞩目的奇迹,赢得了人民的称赞,铸就了运输航空兵部队的光辉形象。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部队”,共找到
13,991,84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