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青稞,一亩地能打300斤,市场价格是一斤0.5元,除去费用,一年下来一亩纯利润50元。
成年羊,养三年只能卖380元,而羔羊5个月大就能在市场上卖160元,如果提高母畜比例,就能加快周转,还能减少草场压力。
8月2日,记者到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镇采访,红牙合村支书云发良给记者当面算了一笔账:种青稞,一亩地能打300斤粮食,市场价格是每斤0.5元,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费用,一年的辛苦劳作下来,每亩纯利润50元。
门源县坐落在岗什卡雪峰脚下,海拔高、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云发良总结:在农业上付出得太多,但得到的太少了,惟一的出路只有外出打工。
在这个共有6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95%以上的男青年外出务工,足迹遍布江苏、福建、新疆、上海、甘肃、北京等多个省区市,打工人数更是逐年增多:2002年150人,2003年300多人,现在大约有500多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人在外务工。
凡是出去过的人都觉得家乡的生产方式太粗糙了
村里的能人妥延寿一直在青藏线上打工,熟悉道路建筑行业,这些年来经常能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出门“闯天下”。截至目前,这个村已经有38户举家迁到新疆务工。
团县委书记顾锡军通过调查发现,镇属集体企业红牙合砖厂几乎清一色的青年女工。据介绍,这些都是本村的妇女。
男人们大都出门在外,农闲季节留在村里的多是被称为“3861部队”的妇女儿童。这些妇女也没闲着,春挖蕨麻夏放牧、秋季发展“路域经济”(向路过的长途客车乘客出售鸡蛋等)、入冬进行牛羊育肥。目前,这个村家庭收入中的1/3是来自于妇女的辛劳。
村支书云发良从2000年开始带领本村村民外出打工。起初以干体力活为主,后来开始承揽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现在已不需他来带动,村民自己就主动去打工了。
说到几十年来的变迁,云发良拉开了话匣:上世纪70年代末,村民发展经济只能去挖金子,到了80年代中期,开始往外跑,眼界大开。凡是出去过的人都觉得,跟其他地方比起来,家乡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都非常粗糙。比如以前饲草是用铡刀割,到外面走了一圈,发现人家用饲草机割,不但饲料口感好,还能加入动物添加剂,牛羊吃得多长得快,缩短了出栏时间,大大提高了草原利用率。于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几户联合购买饲草机搞牛羊育肥的新形式。
现在,这个村的非农业收入已经占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记者走进农民装修一新的宽敞瓦房,正感叹牧区生活条件的改善时,却听到户主说:“现在这种装修样式已经过时了,有条件还要重新装修。”
凡是先富一步的地方几乎家家都有雇工
青海省门源县皇城乡的农民,一改劳务输出的旧有格局,代之以劳务输入。在这个乡,几乎家家都雇佣至少两名外乡农民打工者。
皇城乡党委书记安玉秀告诉记者,该乡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3500元,历年递增水平保持在10%以上,2003年更是递增了25%。
目前,这个乡已经实现了“四通四有”:水、电、路、通讯通;人有高标准住房、畜有高标准棚圈、草场有围栏、村有集体收入。
走进村落,家家都住着大瓦房、户户都有高档家用电器,手机早已普及,皇城乡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均达到100%。
皇城乡是门源县数一数二的牧业乡,早些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发现,成年羊养三年只能卖380元,而羔羊长5个月就能在市场上卖160元,如果提高母畜比例,就能加快周转,还能减少草场压力,达到多产羔羊的目的。
他们还发现,本地很普及的藏系羊虽然肉味鲜美,但毛和皮都逐渐被市场淘汰。如果引进先进的细毛羊,就可以肉毛兼用。果然,畜种改良后,市场上藏系羊每斤只能卖4元钱,现在的羊每斤却能买到12.5元。
村里的年轻人杨延生、马占仓等人,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开始外联内引,在市场上找到销售渠道后,把全乡四个村的牛羊贩运育肥统合起来,实现统包统销,目前销售量维持在每年4000头以上。
安书记告诉记者,现在全乡2/3的牧户已经搬到门源县城定居,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减少,需要从外乡雇人手帮忙。她介绍,在这个乡,每家一般至少要雇佣两个人,一个去山上放牧,一个留在家做家务。个别人家经济条件允许,还会多雇。
受雇农民一般来自本县外乡的贫困地区,比如西滩乡,那里年人均收入极低。该乡农民在皇城乡受雇,月平均工资200元,对他们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青海”,共找到
3,553,77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