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 迁
四川猪链球菌疫情正在趋于平稳。在上下动员防范疾病扩散的宏大背景下,四川疫区农民进退两难的痛处,再次提醒我们关注农业大国中农村居民的苦境。
从猪链球菌感染、传播的特点看,此病并非疑难杂症,农村居民受到感染几乎是必然的。只是由于此次病死人数较多,才引起了自上而下的高度关注。而此前的病例,很可能因为频率较低仅被当作“怪病”而无果而终。
农村居民必然受到感染的原因之一,是普遍存在屠宰、食用病死猪的习惯。而养成这个习惯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的贫困。国家统计局的公报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如果按出栏猪每头100公斤、每公斤8元计算,死一头猪即损失800元现金,超过一个农村居民全年收入的1/4,这是无论谁也难以承受的。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屠宰、食用病死猪的习惯实际上无法制止。即便一段时间因为生命的威胁而中断,最终也还会恢复,并继续埋下隐患。
其次,散养造成的卫生条件差也是农村居民受感染的原因。而散养恰恰是四川生猪养殖业的优势。资阳疫区去年出栏生猪531万头,其中散养占90%以上,按每头纯利润100元计,农民获得的纯现金收入将近5亿元,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疫情发生后,广东省有关方面说,由于当地生猪饲养规模化养殖率已经达到70%,因此大规模爆发疫情的可能性很小。问题在于,如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均实现规模化饲养,农民又从怎样的渠道分享产业提升的利益呢?其减少的收入又如何弥补呢?
第三,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情况,也是长期存在的、并使疫情控制困难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严重不足,也广泛地存在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四川猪链球菌事件并非“特例”,其得以暴露恰恰是因为非典之后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的更多重视。而从我们的国情分析,此类事件还将持续地暴露于公众的视野之内。这些情况表明,只有主动地、坚持不懈地、想方设法地增加对农村的投入,让农村居民从“苦”境中解脱出来,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治本之策。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