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春,冲田去探望一个东京帝国大学教工程学的朋友。两人都知道战争败局已定,便谈起了可吸取的教训和日本战后前景。这位教授在日记里写到:冲田认为,只要日本能从惨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也就不能算是全盘皆输了,即:“日本的自然资源如此匮乏,今后的发展要靠高精密工程技术。”换言之,冲田认为,日本应集中精力进口原材料,制成优质产品,再将其出口。后来任日本外相的冲田的观点颇能代表战后日本的国家发展大战略:“商业挂帅的政治现实主义”。日本外交战略中追求强权的精神现在完全转向了经济竞争。在经济竞争中,实力就在于生产效率、市场控制、贸易顺差、货币坚挺、外汇储备、技术先进、外国直接投资和外援。日本领导人把国内体制也来了一番改革,以更好地执行其商业的政策。政府机关和商业界联手建立了一套以大藏省、通产省和经济企划厅为主的系统。外务省的地位大大降级。防卫厅根本就不具有部级地位,完全从属于大藏省。为政府工作的两位经济学家说:“银行和政府经济部门在这次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二次‘全面战争’中就像是战时的参谋本部一样。”同时,二次大战以后,“美国治下的和平”提供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使一个战败了的、为世人所不齿的国家能躲在这个秩序的保护之下埋头发展经济,以期有朝一日再以大国姿态出现。日本在战后的国际秩序中比任何国家都受益更多。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转折点。从1951年到1953年,日本接受美国侵朝战争的“特需”就达24亿美元。所谓“特需”就是指美国侵朝战争期间,美国对日本持续而大量的军需订货和驻日美军官兵及其家属的个人消费品的采购。巨额特需,给道奇路线下处于“稳定恐慌”中的日本经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繁荣。战争初期紧急采购的特需,使“道奇危机”时积压的1000亿至1500亿日元商品销售一空。随之而来的大量订货,急速启动了日本的工矿业生产。同时,巨额的特需收入及出口和外汇储备的增加,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造成了所谓的“特需景气”。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从国际体系中所享受到好处继续增加。1965年美国扩大侵越战争,日本除原有的美军“特需”订货外,又有了越南“特需”订货。美国侵越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有1500种是由日本提供的,从1965年至1969年,五年间就达到25亿美元以上。加上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世界通货膨胀继续发展,国际贸易市场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上原料价格比较低廉,为日本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65年到1970年,日本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18%,几乎连年顺差。到1971年,日本出口额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列世界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