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15日电(记者孙丽萍)9天,30万人次入场,2500万人民币的图书销售纪录。与台风“麦莎”一起亮相的上海书展,在制造“阅读台风”的同时,也折射出当下国内出版市场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久违的文学畅销书
作家余华在上海书市上推出新作《兄弟》,签名售书活动卷起旋风。据上海文艺出版社介绍,余华在书展上第3次签名售书时,场馆里竟然出现一条800多人的长龙。工作人员见余华签名“签到手已经僵了”,赶紧中止读者入场。书展9天中,《兄弟》累计售出4400册,雄踞上海书展销售排行榜的首位。而自7月底出版以来,《兄弟》已两次印刷共25万册,仍难以满足订单需求,准备再加印10万册。
在国内出版市场上,图书销量过3万便堪称“畅销书”。但近年来,文学阅读一直不温不火,文学畅销书更是寥寥可数。余华新作轰动,令人们不由惊喜--这是否意味着书市将再掀“文学热”?
沉寂多时的余华,出版上一本小说距离《兄弟》已有10年之久,却没有被读者遗忘,反而更引发了更大的期待、热情。无独有偶,上海复旦大学整理出版的一本文学研究旧著、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内容堪称冷僻,又无任何宣传,一经推出也获得上海书展读者自发追捧。由此可见,读者只求好书,好书值得等待。对作家来说,只要拿得出好作品,又何惧一时冷坐书斋呢?
图书积压“连累”书展
上海书展每日推出销售排行榜,放眼望去,都是上海出版社“自产自销”,外地出版社的书籍在榜上难觅芳踪。
统计显示,今年上海书展畅销书包括《兄弟》《辞海》、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非人》、历史读物《话说中国》,以及《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录》等书,无一不出自上海出版社。9天中,外地出版社仅有《狼图腾》等一两本图书上榜。
原因何在?有业内人士认为,外地出版社未必重视上海书展,没有将新书、力作悉数拿来。但也有出版人士一语道破天机:眼下出版社普遍苦于库存积压严重,此类书展正是它们将滞销图书“清仓大甩卖”的好时机。
图书积压连累了书展,让上海书展难觅外地出版社好书。不过,出版社图书积压的危害更甚于此。在上海书展“民营书业精英论坛”上,有识之士纷纷指出,眼下国内每年有十几万种新书出版,但跟风出版、重复出版蔚然成风,造成书店、出版社库存积压严重。当下国内图书市场的怪现象是,“畅销书多,常销书少;要买的书买不到,不想买的书到处都是”。出版界,应该反思了。
出版呼唤“人文追求”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话说中国》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新打造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也成为2005上海书展热点。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计划10年推出1500种学术文化著作,形成“世纪人文系列丛书”,首批图书在上海书展亮相,如《中国文化要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哲学十九讲》都颇受读者喜爱。
世纪出版集团策划这套丛书时,鲜明地提出了让读者重归“人文阅读”的口号。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说,“这不是一套能赚钱的书,却是中国出版人不能不做的书”。
而《话说中国》丛书共16卷,定价1100元,在上海书展上9天卖出了1000套之多。事实上,作为中宣部出版局策划组织并实施的“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首批产品,《话说中国》丛书上市一年来“高烧不退”,目前累计销售已达101万册,销售码洋超过7000万元。并且,读者90%以上是自费购买。文艺社社长何承伟认为,大众读物更要有人文追求。在当下国内出版界日益浮躁,目光短浅地追求“炒作话题”“眼球效应”“快餐阅读”之际,这样的“人文追求”是可贵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