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新闻队伍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现象。从一些民谣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见面是美言,酒后有豪言,过后便食言。来时拍胸脯,走时拍屁股。”“一等记者搞承包,二等记者炒股票,三等记者拿红包,四等记者编编报。”关于记者的头衔也很多:“金元记者”、“老板记者”、“饭票记者”、“回扣记者”、“红包记者”等等。一些记者打着采访的名义热衷于吃喝,热衷于新闻发布会,眼睛盯着广告和回扣,有的甚至撕下脸皮,直接索要“报道费”和“采访费”,甚至还有新闻价格表,收费标准由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还有的记者借舆论监督之名,搞敲诈勒索,不顾新闻的真实性,给钱就写表扬稿。面对金钱和礼品,有些记者早就将职业道德抛到九霄云外。2002年6月份山西繁峙县发生金矿爆炸事故后,当地负责人和金矿矿主为隐瞒真相,用现金和金元宝收买了11名记者,这些拿了钱的记者变成了视而不见的瞎子、充耳不闻的聋子和一言不发的哑巴。除有偿新闻之外,还有的记者制造虚假新闻、发布虚假广告、将广告演化成新闻。新闻界现存的这些不良现象,与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的缺失有着密切关联。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其社会危害性不可低估。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道德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提高,则很难承担起新闻工作的重任。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机制的引入对传媒产生双重影响。如今很多新闻传媒实行企业化管理,改变了以前由国家拨款办报的方式。市场机制的引入,使传媒提高了经济效益,减轻了国家负担,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但与此同时,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一个难题。有的媒体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本应严格分开的部门没有分开,记者不仅有写稿任务还得拉广告和赞助,演变到最后,写稿倒成了次要的任务,记者成了跑业务的推销员。在这种机制下,记者的职业精神怎么可能得到提高呢?
二是媒体竞争还不够充分。尽管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旧有的报业格局并没有被完全打破,“公费办报,公费订报,只订不看,优劣全包”的情况还很普遍。旧的报业结构,严重妨碍了报业在市场上展开竞争。一个不需要优胜劣汰的环境,必然像没有活水的池塘一样,容易滋生腐败和恶臭。那种成群结队地赶新闻发布会,靠红包采访的现象,正是新闻竞争不充分的表现。如果报业在真正意义上展开竞争,为争取市场和读者的信任而努力,那么很自然的,有公信力的媒体能够保留下来,而搞有偿新闻的媒体必然垮台。到了那个时候,报社对记者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写,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三是某些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工作者只是把新闻工作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当成实现暴富的手段,实行“我为你发报道,你满足我要求”的交换条件。把手中的话语权看作是个人所有,用与不用、怎么用取决于自己的喜好或者利益取向,而不看作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