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话潘岳
潘岳
1960年生,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
1976年--1982年,部队服役;
1988年12月至1989年12月,任中国技术监督报社副总编辑;
1989年12月至1993年2月,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
1994年5月至1998年3月,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
1998年3月至2000年1月,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2000年1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3月至今,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主席等。
调任环保局以来,掀起“环保风暴”,叫停30多个大型违规水电项目,接着又力主今年春夏间的圆明园环评项目。在此前,从政20多年间,潘岳一直是倍受关注的有争议性人物。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北京
“世界工厂”与“绿色崛起”
人物周刊:最近美国《商业周刊》评出本年度“亚洲之星”,您作为国内惟一入选高官,有何感想?
潘岳:第一,我是在选出来几天之后才知道的,感到突然;第二,我受之有愧,我来环保总局才两年,选我可能是因为我是新闻发言人,出面多了些。有很多默默无闻战斗在环保第一线的同志,还有那些退下来的老环保,没选他们可能是他们埋头苦干出头少;第三,这个奖毕竟是外国人的奖,我被受予这个奖,说明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人物周刊:您这个星期都在做什么?
潘岳:整个夏天我都在忙几个重要会议的文件起草工作,也没能休上假。如今环境和经济的矛盾空前尖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必须并重,我们要在环境与经济矛盾之间走出第三条路。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已经达到了环境政治与环境伦理层次,我们还在环境专业层次徘徊,现在才猛然上升到环境经济层次,但相应制度没跟上,我们环保系统在环境经济研究上也没跟上,需下大努力,因此很累。
人物周刊:从叫停圆明园防渗工程到听证、环评、评审直至决策的全过程,环保总局都依法向社会公开,你说过希望能借此推进环境决策民主化的进程。那么,环保总局还会有那些重大举措?
潘岳:首先,我们还会加紧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化,还必须为公众参与提供法律与政治上的保障。目前公众个人要求政府和企业提供环境信息相当困难。公众向谁要?不给怎么办?公众的知情权必须由法律来保护。
第二,推广环境公益诉讼。欧美各国都采用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即任何公民、社团和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这样,环境犯罪行为就能得到进一步遏制。
第三,加强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合作。除了极少数极端环保组织之外,大多数民间环保组织都是积极健康的环保力量。环保总局也许是和非政府组织打得交道最多的部委之一,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物周刊:“财富”论坛期间,您曾说,“什么是世界工厂?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污染。”您怎么产生这个见解的?
潘岳: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工业生产第一大国,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国,第三大贸易国。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崛起依靠的主要是资本投入和廉价劳动力。崛起虽然十分迅速,却有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匹配的缺陷,这些缺陷就像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消除,很可能在关键时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最大制约因素。
中国各类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却是世界上自然资产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美国的3倍),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更可怕的是,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15年后我们的污染负荷还会增加4至5倍!那时,中国要么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要么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
中国必须从“世界工厂”转向“绿色崛起”。什么是绿色崛起呢?就是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高效节约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人物周刊:中国经济总量在快速上升,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损害,如何才能避免先发展后治理的污染问题?
潘岳: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谈。单从民主法制上讲,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环境成本内部化,这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从经济方面看,需要明确的产权界定,这就要求相应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从政治方面看,需要全社会公众行动起来,广泛参与,认真监督,才能够使得破坏环境的利益集团受到制约,这就要求有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制度。
越从事环保工作,就越感到仅凭政府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就越感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就越感到环保作为公共事务必须能代表全体公众的利益。一个普遍缺乏权利和契约意识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环保各项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