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还有10天,各高校新生就要陆续报到上学了。但省内一些高校目前正遭遇着一个不小的尴尬:虽然学校的招生计划名额都已录满,但真正开学时,招录的考生有多少人能前来报到,学校没有底。一些考生或“不辞而别”,或选择复读,或“另攀高枝”等现象,是每年高校开学期间的一道“风景”。不夸张地说,部分考生的不守信用,已使高校招生工作陷入了困境。
现状:
学校频频被“涮”
据了解,每年秋季开学时,省内的高校总会出现考生被录取却不来报到的现象,一些生源不太好的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学校情况尤其严重。在去年的招生录取开始后,六安一所院校根据志愿在录取现场录取某专业学生共60名,结果开学时只有20多名学生前来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全被打乱,专业教学几乎难以维持。淮南一个学校曾经出现一个班级只有9个学生的现象,因为专业无法调剂,虽然只有9个学生,学校也只得为其配备一整套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类似这样学校被“放鸽子”的现象并不少见,长此以往,一些学校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干脆将学生分流到其他专业和院系,取消所谓的“冷门专业”。
原因:
考生缺乏诚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成学校报到率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考生抱着“撞大运”的心理,不讲诚信。在填报志愿时,除了个别非名校不上的考生“不服从”外,大部分考生都是“服从调配”。如果“调配”的学校和专业理想,就去报到,反之就选择复读或出国。在省城一所复读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都是收到录取通知书却不愿报到的。一位武姓同学告诉记者,当初填志愿“服从”是希望能进一个好专业,但他“运气不好”,被录取到图书管理专业,就不愿上了,选择了复读。
考生不讲诚信,令各高校苦恼不已。据省城一所高校的招生老师介绍,现在对考生的约束机制只体现在考前阶段,但对考后阶段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因此,考生如果不遵守志愿书上的承诺,学校也拿他没办法。
对策:
建立约束机制
对于考生被录取却不报到的行为,省教育厅副厅长虞志方认为是不讲诚信的一种表现。专科院校如果报到率低还有一次补录的机会,但是本科院校却没有这方面的弥补措施。考生如果不报到,学校的招生名额就会被浪费,另外一个考生就会因此丧失上大学的机会,这对学校和别的想上大学的考生都是一种不公平。
如何解决这一现象,一些高校认为应该建立一种考试制度加以约束。省城一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可以建立一种制度要求考生如果不想读某个大学或专业,就不填服从志愿,这样院校便能录取那些真正想读的考生。但是一旦填了“服从”就得遵守自己的承诺准时到校报到。据了解,现在很多院校为提高考生的入学率采取了种种措施,例如与考生签订入学协议,到各地的学校去“游说”考生等,但都因为缺乏实际可行的制度而收效甚微。
(本报记者 张晓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