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1940年的豫中乡村。
警备队小队长孙毛旦骑着借来的“东洋车”、挎着借来的盒子枪,回到村里催缴给日军的粮款。他家是村中大户,他本人曾经是副村长。
面对家人对“汉奸”的些微质疑,他很敏感也很愤怒,拍着盒子枪说:
“你们这个也说日本,那个也说日本,好像跟了日本就跟偷了汉子一样!日本是那么好打的?……早晚,中国是人家日本人的天下!跟了日本不光荣,将来都成了日本的臣民,看你们还说什么!”
——作家刘震云笔下的孙毛旦,是如假包换的汉奸,是抗战八年间几与日军等量的100多万伪军中的一员。
在谈到汉奸现象时,孟子的话时常被人援引:“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汉奸孳生的土壤
一位在国外讲学的中国学者曾有过这样一次令他心中五味杂陈的经历。
两名博士论文主题为“关于中国电影与国民性”的日本人,专程就《地道战》、《地雷战》中的一些情节向他请教。《地雷战》中的伪军官和中野队长一起搜捕“土八路”;《地道战》里民兵队长高传宝传达情报时说,来犯的有“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
两名日本人提出的问题让这位中国学者有些尴尬: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汉奸?这和中国的民族性有关吗?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者付启元撰文说,抗战时期部分国人像一盘散沙,崇洋媚外,长于内斗而拙于团结对外,以致汉奸泛滥成灾,给抗战带来了严重危害。
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上各自为政。这种被孙中山称为“一盘散沙”的状况,却为外国侵略者对华推行“以华制华”和“分而治之”的政策提供了便利。面对日本的军事压力和利益诱惑,一些人可能就会选择投降的道路。
独裁统治,吏治腐败,人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造成社会离心力的加剧,使政府缺乏亲和力和号召力,为汉奸思想的流行打开了通道。
部分民众思想意识里只有一家一姓,没有国家民族。一些人卖国求荣,卖身投敌。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落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极端贫困对汉奸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很多下层汉奸迫于生计,而不得不为日军服务。
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次战败,使国人中媚外、崇外、恐外的思想和民族自卑感有所发展,抗战爆发后敌强我弱的现实,使部分人丧失了抵抗的信心。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迅速崛起也使中国人深为佩服,赴日留学生对日本有亲切感和崇拜感。这部分人容易被侵华日军所利用,成为汉奸。
有学者曾对汉奸伪政权高级官员情况作过简略统计:留日比例较高,在被统计的144人中,有留日经历者54人,占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