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8月25日电(记者姚润丰)刘丰霞是深圳东胜电机厂一名劳务工。两年前,因家庭原因辞职后来到了另一家工厂做工,一天夜里凌晨四点下班回家,被一辆摩托车撞成肩颈骨粉碎性断裂,那家工厂以“不到三个月没有保险基金”的理由断然拒绝为她治病,使身无分文的她落下了肩颈骨的后遗症。
身体痊愈后,她立即回到东胜。刘丰霞说:“很后悔当初辞职后,没有及时回到东胜,因为这里的员工出现任何问题绝对不会没人管,老板对我们不仅在生活上、工作上十分呵护理解,还时刻为员工排忧解难,使我们时刻都有一种家的感觉。”
刘丰霞的经历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2004年春天开始的珠三角、长三角、福建等沿海地区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尽管有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等原因,但和谐的劳资关系、善待员工是企业解决“用工难”的最好办法。
东胜电机厂是一家港资企业,7年前由一个欠债260万元的倒闭企业发展到现在资产超过1亿元,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务工1800人。记者近日在这家工厂采访时了解到,企业发展壮大、留住劳务工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和谐的劳资关系。这家厂将善待员工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技术上指导他们,在生产上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外来劳务工在企业有一种家的感觉。
这里的工人平均每个月的工资900多元,不仅免费包吃包住,还享受到和大学里几乎一样的工作空间和工作环境。尽管企业每个月要为厂房支付40万元的租金,但还是为员工设立了电脑培训室、图书馆、台球室、歌舞厅、旱冰场、篮球场和足球场等多种活动场所,甚至还修建了一座小公园。品管课的员工覃兰对记者说:“以前找工作挑三拣四,现在到了这个充满温暖的环境里,要用百倍的努力认真面对自己这来之不易的一份工作,否则,你到哪里都不会被社会接纳。”
“工厂买材料花了多少钱,来了多少客人我不知道。我的工作就是一名‘企业医生和‘政委,主要精力放在营造企业的和谐氛围上。”53岁的董事长承明对记者说,让阳光照在员工的脸上,就能让阳光照在企业的前途上。
承明把这称之为“阳光心情工程”,为“阳光心情”而努力也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上: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到食堂亲自给员工们将一碗碗稀饭打好后和员工一起吃饭;工厂进料后他总第一个冲上去卸货;三十多条厂规厂纪全部加上“请”字……“相信道德和人情相结合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这样理解。
其实,不仅是有着500多万劳务工的深圳,珠三角、长三角、福建等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给当前的用工双方都带来了警示:对企业而言,要吸引外来工,不光要用工资,还要用感情和文化来留人,用人性化、人情味的管理来留人,要营造富于吸引力的企业文化来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