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强:轮椅上的义工
深圳英雄之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
■ 风云时代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十分重视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倡导。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开拓、创新、献身”,到九十年代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再到二零零二年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然而,在一次次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是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之一。
深圳的义工队伍从一九八九年的十九人发展到现在的六万人,涌现出陈观玉、郭春园、丛飞、何志强等一大批爱心人物。这些活跃在大街、社区的无私奉献者,成为深圳的一张鲜亮名片。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不管是黑暗,还是阳光普照的日子,我都会随着轻风吹送的方向,一直往前去。我是地上的小水点,不管是沙漠,还是翠绿的森林,我都会跟着泥土下的源泉流向大海。我就像一只小蚂蚁,不管是高山,还是猛虎脚旁的路径,我都会义无反顾地靠近,勇敢冲击。
——何志强
何志强:34岁,身患“脆骨症”,睡梦中翻个身,骨头竟然不能承受棉被的压力,断了3处。但他比玻璃透明。一个自己都需要义工抬着抱着的人,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义工生涯。
89厘米高、19公斤重,1600度的厚眼睛架在大大的脑袋上,一件格子衬衣罩在残疾的身子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笑声充斥着整个房间,他就是深圳市的义工——何志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阿强。
阿强自称是“玻璃人”,从记事开始,就伴随着骨头的崩裂声,因为他患了“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的怪病,俗称“脆骨症”,骨骼不能支撑身体,且极易折断。有医生预言,阿强长到十几岁就会眼盲耳聋,最多活不过37岁。但阿强得意得表示自己34岁了,一切正常。
18岁那年,阿强做了个大手术,两个小腿插进了钢针,以增加对小腿的支持。随后又先后八次接受类似的手术。
23岁时,阿强的骨质密度趋于稳定,终于坐上了轮椅。26岁以后,他逐渐可以部分地自理生活,但很多事还需别人帮忙。即使如此,熟悉他的人从没听他说过任何悲观的话,他倒是很喜欢劝说别人,不要感叹和同情他的疾病。
阿强从没出过门,没上过学,没有朋友,也不怎么识字。10岁那年,别人送给阿强一本《老夫子》漫画。就这本书,阿强翻来覆去读了20年。
2003年3月,接到阿强家人的求救电话,五星级义工西河走进了阿强的家,把他带出了封闭的个人世界。西河是罗湖区义工联的专职义工。他发现阿强不识字,便从拼音识字开始教起。5个月后,阿强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爱上了看书读报,并时常写短文交西河修改。
“我救助过许多残疾人,像阿强这样乐观、善于思考的不是很多。”西河这样评价阿强。
2004年年底,33岁的阿强有了生平第一份工作——布吉街道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水山缘站站长。他的名片上印有一只带着笑脸的小蚂蚁,因为他认为,蚂蚁虽小,但生命力强,伙伴众多。“我要建立自己的蚂蚁队伍。”阿强很早认定了这句话。
其实当义工的念头,两年前他就有了。但一直受到其他义工的反对。西河就是反对者之一,“那时觉得他自身活动都不方便,做义工很不现实”。但阿强去年举家搬到布吉一大型社区,看到良好的社区生活气氛后,再次提出要当义工,成立义工站。家人还在犹豫时,他就已经开始偷偷策划“小蚂蚁义工站”了。
一个生活在轮椅上的人也能做义工?阿强费尽了口舌给出答案:“我走在街上,发现残疾人很少,因为他们大都不肯出门。我想鼓励他们,哪怕就激发他们一点点的冲动。”
2004年12月10日,阿强的义工站挂牌成立了。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义工站现在拥有了60名义工。现在,阿强所在的小区附近遍布了他的轮椅的足迹。虽然他不能单独出来行动,但经常出门公关拉赞助,谈活动策划。只要出门,就会有很多义工抢着陪他。
义工们为群众表演、组织活动需要经费。阿强计划每个月都能到周边社区里举行文艺汇演,从去年12月,义工站刚成立开始,他们就开始为好几个小区的老年人表演文艺节目了。他让史汉川推着轮椅,一次次陪自己到附近的公司拉赞助。今年7月的一次活动,他一共筹集到6箱矿泉水,1个充气帐篷,2把大太阳伞,还请到了3个医生,8个护士到活动现场,以防有老人中暑。
阿强总自嘲“像个乞丐”,但每次有人答应提供赞助,他都会高兴得睡不着觉,忙不迭地发短信告诉好朋友们。
因为没有任何经费,阿强的工作间不足10平方米,还是小区开发商无偿提供的,里面放着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和一面大鼓,也只能放下这些东西。没有空调、电话和电脑。阿强所有工作就靠一部早已落伍的手机联系。“这不算什么苦,有一个办公地方供我们开会就好了,我们更看重人们对我们的精神帮助。”阿强表示,“如果能提供物资、人力帮助更好。”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阿强的义工站工作表现突出,因此经常得到义工联的表扬。
义工站成立不到一年,但阿强的想法很多,他手上有很多计划。“我的身体没问题,最多的时候,我能连熬6夜。前几天我同时做了6个计划,每天只睡2个小时。”
为什么这么拼命?阿强回答:“医生说我的身体过了26岁,骨质密度能达到正常人的70%,但到37岁左右,身体里的钙就会大量流失,命就难保。我的时间不多了……”
■ 同领风骚
举家助人:曾柳英
曾柳英:沙井“爱心一族”协会会长,10年来为社会服务时间达到1.6万多小时,成为全市6万余义工中的一名“五星级”义工。她不仅被评为深圳市“义工标兵”,其家庭更是作为深圳市首届关爱行动的“爱心家庭”在鹏城市民中广为流传。
1995年,曾柳英和家人组建“爱心一族”,它从最初的13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人,是全市基层义工组织中发展速度最快、人数最多的一个义工组织。现在,曾柳英全家都成了“爱心一族”协会的老会员了,经常一家人去做义工。她还和子女们一起资助了15名失学儿童,一直关心她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她的家被人们誉为“爱心之家”。
自成立“爱心一族”组织后,曾柳英的办公电话和家中电话就成了求援的代称。有些求助者更千里迢迢到她家里求助,曾柳英的家不大,三个子女和她都已经占了4个房间了,不留住求助者,又怕他们在外面流浪,懂事的子女看出妈妈的烦恼,决定腾出自己的房间让求助者住,自己则在客厅睡地板。
“爱心一族”所有的人都知道,曾柳英现在的工作没有酬劳只有付出,却一直做得有滋有味。
爱心歌手:丛飞
丛飞:36岁,一名歌手,助人为乐的“名声”却早已超过了他当歌手的“名气”。“我头上有三个多年没有摘掉的帽子:疯子,傻子,精神病”,丛飞这样评价自己。1996年底,深圳市义务工作者(志愿者)联合会邀请丛飞参加“帮困助弱”巡回演出,演出后,他成为了深圳的首批“义工”。
1994年,丛飞参加了重庆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观众席上几百名因家贫辍学的孩子,使丛飞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当时他掏出了身上2400元钱,帮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从那以后,丛飞就开始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义演,收养孤儿,至今已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178名贫困儿童,目前正在资助的有161名儿童,累计捐助款达300万元,孩子们都叫丛飞“爸爸”。
“我资助的100多个孩子,有很多还是小学生,如果他们不能继续读书,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望的未来”,这是义工丛飞在得知患有胃癌后立下的遗嘱。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陈祺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孙涛
图:成为义工前,何志强想去莲花山看看邓小平像。义工西河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何志强还到邓小平像前献了一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