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8月15日报道,江西省审计厅最近审计发现,省内高校购置教材私分回扣的问题严重。而去年,四川爆出的高校购书腐败案涉案金额高达1200余万元。高校教材采购俨然已成为腐败重灾区。目前,正值各大高校将要开学之际,教材采购即将开始,教材采购的腐败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材采购何以能成为一块“肥肉”?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拥有用书目录审批权、推荐权、版本选择权、购进权等一系列权力。因此,要让高校教材采购走出腐败重灾区,当务之急是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一方面,教育部应当加强对高校教材采购工作的管理,完善已经出台的相关规定。事实上,教育部早就发布了关于严禁直属高校在经济往来中违规收受回扣的文件。但是,由于该文件在效力上只是一般性规范文件,并且其规范的对象只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这就容易使得省属高校的教材采购行为缺乏位阶较高的规范性文件来加以规范,从而导致目前教材采购腐败的高发地带往往是省属高校。
另一方面,要改革高校教材采购管理方式,改变过去教材由学校统一采购的“一刀切”情况。一般教材应尽可能地组织书店进行教材直销服务,让学生自己到书店去购买图书,使书商与作为消费者的教师和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个别教材由于情况特殊需要由高校统一采购的,高校的角色定位应是招标投标的组织者,而不再是学生教材的供应者。这样一来,必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腐败产生的可能性和方便程度。实践证明,招投标方式是一帖较能有效遏制腐败的“良方”:它能使教材在选用上实现“阳光操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以汕头大学为例,该校在采用招标代理后,由该市一家书店直接供应教材给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及全校教师。这实际上是通过提高教材采购透明度的方式,从教材采购的源头上预防了腐败,让学生从中能真正获得实惠。
同时,在图书的定价问题上,国家要实行适度的行政干预。教育、出版部门应当通过举行听证会等方式来确定教材价格,在考虑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制定最高限价,以尽量减少图书定价与实际销价的差距,使购书回扣成为“无源之水”。
当然,在加快上述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规避招投标等营私舞弊行为。惟有如此多管齐下,高校教材采购才能有望早日走出腐败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