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体育》的停刊在体育传媒圈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报记者采访了他们的对手、传媒研究的专家,试图对体育传媒的现状和未来理一个头绪。
对手声音
《足球》总编辑刘晓新:不可能幸灾乐祸
《足球报》的总编辑刘晓新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作为我个人,我是相当欣赏和推崇《南方体育》这张报纸的,它所坚持的办报思想曾经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刘晓新说,即使站在竞争者的角度讲,也不会对《南方体育》之死有任何幸灾乐祸,也不太有资格去兔死狐悲。
但对于这个曾经的竞争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刘晓新认为,《南方体育》的倒掉很大程度上在于2002年世界杯期间迷失了方向。“一度,它们并没有坚持他们的特点,而是迅速挤进了拼资讯拼资源的阵营,而资讯并不是它们的优势。”
但刘晓新并不认同龚晓跃所说的体育传媒已经从拼资源进入拼观点的阶段。“从资讯到观点这是个发展趋势,《足球》报正力求做到这两点的兼容,所以我们更注重将新闻背后的东西呈现给大家,因为并不是太多的读者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资讯。”
“当然有危机感。”刘晓新说,“但这种危机感是一直都有的,如果因为一两家同行退出才看到危机,那么只能说这家报纸很弱智很短视。”刘晓新说这种危机感源于对市场的判断,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而不是来自市场的暂时低迷。
《体坛周报》总编辑瞿优远:我们没有危机感
《南方体育》曾经的另一家竞争对手,《体坛周报》在现在的体育专业报纸里活得似乎很不错。而他们的老总瞿优远却并不想就《南方体育》的倒掉多说什么。“作为我们,还是不说的好,否则会伤害到别人。”
瞿优远认为,专业体育媒体的定位,比如什么时候该走资讯供应商的路子,什么时候该走观点供应商的路子,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他不想多谈。
但他肯定地说:“这事(球报和南体的停刊)不会让我们产生什么危机感,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影响。”
各方思考
新华社记者杨明:恶性竞争导致纷纷死亡
“在市场活跃的时候,大家把过多的精力耗费在了恶性竞争上,而没有进行良性的积累。”作为专业体育报纸的老总,刘晓新在这一点上很清醒,“牛市的时候,大家拿着高工资在那儿斗富,当熊市到来时,之前的恶性消耗让大家的抗击打能力都很差。”
如果说刘晓新的说法比较温和比较委婉的话,新华社著名记者杨明的说法就有点一针见血了:“大家互相挖墙脚,互相拆台,恶意抬高工资,甚至买断采访源。”杨明的话刚好具体诠释了刘晓新所说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使得专业体育传媒之间相互伤害,导致运作成本提高,一旦读者不买账,就只能自食其果了。”
所以,说到《球报》和《南方体育》的相继倒掉,杨明说:“这可以说是恶性竞争的结果,但也可以说是很正常,我认为若干年前随着足球和篮球的市场化诞生一大批体育报纸,是畸形而且失控的。”杨明说,一起都是市场的作用。
而北京社科院文化体育研究中心主任金汕分析得比较细化:“体育传媒的相继死亡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自从十强赛和世界杯的辉煌之后,民众对体育赛事产生了审视疲劳,关注度减弱,他们宁愿花费时间和金钱,去亲身投入到运动中。二是足球等项目的丑闻太多,专业媒体上充斥假新闻,蒙骗了读者的感情。第三是更多都市报的兴起,每天3到4个体育版不但及时有效,而且更浓缩了精华,更适于一般的百姓的阅读。上述几个原因,造成了体育专业报纸的大幅度滑坡。”
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教授认为,《球报》、《南方体育》的相继倒掉是体育传媒“市场集中化”的表现。“不仅体育传媒,很多领域都是这样,少数媒体占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而其他媒体逐渐走向灭亡,这是必然的趋势。”
宋建武认为,从体育传媒的盈利模式看,现在专业体育报纸走的虽然也是发行和广告两条路,“但很明显广告总体还是很弱,从吸引广告的角度看,专业体育媒体并不具备优势。”
专家说法
人大传媒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与其硬撑不如退出
《球报》和《南方体育》的相继倒掉也让体育传媒进行重新洗牌。重新洗牌后,良性的体育传媒市场该是怎样的情景?
“我觉得总体上体育传媒还是应该走一条健康的良性的路子,不要一味地降低读者的审美品位。”杨明说,“几年来,体育传媒圈一度出现品位下沉、假新闻泛滥、体育记者整体形象下降的趋势,大家一味满足读者的偷窥心理和猎奇心理,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些东西可能在一段时间会很受欢迎,但那绝对不能做成主菜。”
“在中国大众化的体育传媒最多一两家是比较正常的,其他只能是陪太子读书,因为市场份额就是这么大。”宋建武说,“体育本来是面向特殊兴趣人群的,除了专业体育传媒外,还有所有的日报都有体育版面。如果你也做大众化体育报纸我也做,那么就导致资讯重合,作为报纸,从内容传播和电视比不具备形象优势,和网络比不具备速度优势,所以,体育传媒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宋建武认为,体育传媒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不要盲目跟风。“我认为《球报》和《南方体育》停刊是个明智的选择,与其硬撑,不如退出。”
除了宋建武,杨明也认为,现在市场上的专业体育媒体太多了。2002年,杨明曾经趁着采访世界杯对韩国体育传媒现状进行了考察,“他们的足球水平比我们高,球迷热情也比我们高,但他们国内没有一份专业体育报纸,都是综合性报纸里有体育的板块”。1998年到2000年,杨明任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美国的体育水平不可谓不高,美国人的体育文化不可谓不浓厚,但他们全国也仍然没有一份专业体育报纸”。
“太多了。”是大家共同的认识。然而,在《南方体育》还没有退出之前,仍然有一份名叫《扬子体育报》的报纸“勇敢”问世。那么《南方体育》之后,还会有人退出吗?(记者 刘静)
★体育报纸生存调查★
蓄势待发
《东方体育日报》、《篮球先锋报》
典型案例:《东方体育日报》
该报前身为《新民体育报》,上海文新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三大沪上传媒巨头共同投资参股,更名扩版为上海《东方体育日报》。
蓄势者论调:“对于目前越来越严峻的体育传媒市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静观其变、蓄势待发的阶段。”《东方体育日报》何斌说。
2002年创刊的《东方体育日报》,在已经过去的3个年份中一直保持赢利,而且每年的数字都有上升。“今年可能要困难一些,利润会有一些回落,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报纸生存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主要是如何抓住时机,进行大的发展。”何斌说。
目前,《东方体育日报》在上海有很不错的销量,在中超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上海的三支球队也给了体育报纸生存的空间。“我们现在的想法就是要守住上海吧,今年开始在版面上也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向周刊化发展。就目前的状况,我们属于一个稳定发展、等待大机遇的时期。”
新生力量
《扬子体育报》
《扬子体育报》报依托《新华日报》而生,同时具备了江苏省体育局的背景,并联合新华报业集团和数家上市公司投资,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今年8月8日上市之初,就喊出了要和《体坛周报》和《足球》分庭抗礼的口号。
入市者宣言:《扬子体育报》主编陈建军说:“股市有熊市、牛市之分,体育传媒也有高峰和低谷,《球报》和《南方体育》的毁灭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无从下手,低价入市正是《扬子体育报》的初衷。”
陈建军说:“我们报纸创刊之后,第一个契机就是今年10月在江苏举行的全国十运会,紧接着明年就是德国的世界杯,然后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这些对于体育传媒来说,都是创业和发展的最好时机,我想只要熬过开头的一到两年时间,《扬子体育报》就一定能做起来。”
暂时无忧
《体坛周报》、《足球》
典型案例:《体坛周报》
1988年的7月1日,《体坛周报》在长沙创刊,经过17年多的成长,已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在十强赛期间,《体坛周报》曾经创下了每周发行两期,每期印数超过200万的惊人记录。目前,《体坛周报》在国内体育传媒老大的位置无人可以撼动。(记者 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