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终于圆满收场,超过800万的短信票数,在渲染这一节目的广泛影响力的同时,也为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再次注入新鲜的刺激:显然,我们的市场可开发规模十分巨大,《超级女声》只不过又一次走在了时代前面,而这次超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良好的市场运作环节——把一档节目,做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的盛会。
“想唱就唱”,这个简单而又充满个性化诉求的口号,从湖南卫视一炮打响,从儿童到老年人,无差别参与的大众娱乐,在中国电视领域一经包装,便爆发了十足的杀伤力。这一点,相信节目创办之初也不曾想到。而街头有组织的拉票活动,更印证了这一点,一个偶像的塑造,原来不仅可以依靠媒体自身的努力,给了大众参与权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喜欢造星,喜欢为一个自己认为喜欢的偶像去摇旗呐喊。而这一节目的成功,其背后可能拉动的市场影响先而易见,我们的大多电视节目依然处于自我研发,缺少良好的市场互动环节,而互动这一概念显然在《超级女声》的影响下,今后将成为电视创作的一个主流方向,另外一点就是,真正能取得良好市场效果的电视节目,显然还要依靠完美的市场推广策略来实现。
超女:想唱就唱
在湖南卫视全方位宣传与运作的攻势之下,终于在第二年将一年前的毛坯级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培养成为一档声势浩大、接近于按照演出季来操作的“现代化”娱乐节目。就像早年对“情景喜剧”的适应过程一样,经历了难以下咽的不适,甚至是视觉上心理上的野蛮与粗暴感觉之后,观众开始逐渐欣欣然乐在其中。当然,这档节目也经历了从来没有过的赞美或者讨伐。
想唱就唱,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却道出了当前社会的大众心理。显然,当今的信息社会给了太多人以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样,也大大刺激了人们的表现欲望,在这种情况下,《超级女声》的海选真正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情。而同时,带有真人秀性质的海选内容,也使这一节目饱受贬低,一时间“低俗”成了它的代名词。但随着总决赛的推近,热中于谈其低俗的人们,才突然发现,这个节目已经由原来的低俗,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心理博彩,而且这种博彩几乎与自身的现实利益没任何关系,完全是一种心理发泄。
想唱就唱,到最后,发展成了关注这一节目的许多受众的心理发泄,他们想要在节目中表现自身的一些精神诉求,于是,台上的歌手成了他们的代言人。而大赛组织者显然也了解了大众的这一心理需求,于是乎,曾经拯救于互联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短信成为了电视狂欢的工具,从10万到超过百万,再到总决赛的300多万,每名选手在调动受众的视线的同时,湖南卫视也通过这些划入囊中的数字对整个电视圈宣告了自己的成功。
低俗:传统的颠覆?
从《超级女声》后期的总决选,渲染我们不能得出低俗这一印象,但海选的千姿百态,显然成为了这一节目被一些人士评论其低俗的主要话柄。在他人没有之前,《超级女声》的海选所呈现的真人秀模式,的确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但电视行业的进步,尤其是电视内容的进步,显然要通过不断的刺激市场口味来实现,而这种刺激,一些时候可能要有悖常规,所以落下低俗之称,也往往显得并不意外。对于湖南卫视这一以娱乐发家的频道而言,既然能带动了国内的几类节目风行,自然也不会将这种评论放入眼内。存在即合理,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解释。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快乐模式”:明星+游戏,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请影视明星纵情完闹。二是“真情模式”:明星+真情,以《超级访问》和《艺术人生》为代表,让明星流露真情、倾吐心声,以真情感人。这两种模式打的都是明星牌。发展到第三种模式,成为了“观众+智力游戏”或“观众+冒险游戏”的游戏模式,以《幸运52》和《开心辞典》为代表,通过激烈的较量,让游戏参与者展现个人风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互动概念,尤其是从场内互动到场外互动逐渐得到重视,而娱乐的主角也从明星开始向大众化的平民延伸。而《超级女声》的根本就是大众化。
据说在策划会上,主创人员一致认为,要使这一节目覆盖社会中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成为一个“合家欢”式的大众参与品牌。定位于“大众文化”之上,是这个节目一炮而红的根本立足点。我们生活在多种价值观念交替、各类偶像文化不断被树立的消费年代,传统的偶像美丽、专业、英俊、精致,一切都被粉饰和打磨过,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总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偶像范本。而人们常常会厌倦这些被机械复制下的完美无缺的偶像成品,人们想知道在这些偶像的光环背后还存在什么,人们想知道这些偶像是如何被炮制出来的,甚至想将其偶像的价值完全的颠覆与解构掉,而不是一味疲于奔命的去建构这个价值。而《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让人们满足了这一“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再拼凑一个新价值”的欲求, 人们接触到的是一种另类的没有“距离感”的偶像塑造。因此,常常有人说它是《美国偶像l》“孔庆翔”效应的中国延伸,是作为一种“反偶像”类型节目在国内的初步试探,是电视娱乐节目进入反偶像轨道的一种标志,给观众带来的是解构主流文化庄严的快感。从人头攒动的海选到最后少数人的成名,整个过程展示了“明星”是怎么被一步步、莫名其妙的搞出来的,往往是开始相貌普通的女生,在海选时或许展现了不那么糟糕的歌喉,而观众会置疑如此平凡的普通人,会成为一个偶像吗?而经过层层筛选,这些女生一步步的成熟、自信、日趋完美,以一个告别过去的姿态呈现在舞台上令观众大跌眼镜——“原来偶像是这样炼成的啊?!”,同时却又为洞穿偶像成名的过程而感到欣喜与满足,揭去神秘面纱的造星过程让观众欲罢不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到了一种深层的快感。
海外节目的本土打造
《超级女声》的灵感来源于《美国偶像》,它是FOX公司在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推出平民选秀节目,在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FOX公司的收视法宝。但是《超级女生》吸取的是整个节目的核心概念,再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联系国内的情况对竞赛规则、环节设置、现场气氛上加以改造,在很多地方凸显了我国娱乐节目的传统与创新。《超级女生》和《美国偶像》相同的地方都是将海选的过程播放出来,并有三四个专业评委不留情面的点评,在层层筛选中都有观众用短消息或电话参与投票,对于最后优胜者将给予一纸合约。但两者还是有几点显著的不同,一是门槛不同,参加《超级女声》的年龄不限《美国偶像》是16—24岁);唱法不限(《美国偶像》基本限制在流行歌曲上);地域不限(《美国偶像》必须是在美有工作权的合法居民);职业不限(《美国偶像》不允许有演出经验者参加)。
其实国内的电视节目向海外吸取节目模式经验已非一日,而湖南卫视更是这一行为的积极实践者。与众不同的是,湖南卫视总能带来与其他电视台所不同的轰动效应,从最初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到当下的《超级女声》,其成功的影响总是能使整个电视业获得收益。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湖南卫视对境外电视节目模式选择的谨慎及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能力。显然在国内电视业目前这种局面下,引入海外电视节目模式除了降低市场开发成本之外,而对灵感本土化改造的成功往往能带来最好的收益,而这一次,《超级女声》的成功显然不仅是在节目模式的学习上,其最大的成功,还是对经营这一理念及市场营销的把控。也许,我们的电视节目运营因此将更加注重市场的反映,而非再简单的重复改版与创新了,这很有可能。
狂欢之后,何去何从
对于湖南卫视而言,《超级女声》今年的巨大成功可能带来的接下来连续几年的更好的市场运作。对于国内诸多电视台而言,显然,从中学到点什么才是最主要的。《超级女声》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显然来自于广泛的受众参与热情。实际上,目前国内与其几乎同步的有央视《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莱卡我型我SHOW》,同样是选秀节目,但在影响及人气上,与其差距明显,这除了湖南卫视的市场操作手法有独到之处外,在内容及与大众的互动参与上,也有着直接关系。
狂欢之后,我们也许更应该考虑受众的参与欲望及表现意愿,民生新闻类的电视栏目的火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眼下这一娱乐节目的成功更为我们廓清了思路。电视,只有真正把握住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非从主观出发去创作所谓带有艺术色彩的东西强迫受众去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最初的传播目的。也许这才是最主要的。
相关链接:
超级女声风靡全国奥秘何在
12日晚,随着“2005快乐中国超级女声”六进五总决选的结束,剩下的就是所有参加“超级女声”的选手们期待的进前三甲总决选了。在这场以全国爱唱歌的女生为对象,以上星电视播放为平台的平民偶像歌手选拔赛中,出现了许多全新的现象,同时也在全国引起了各种各样影响。
不少人挥舞大棒,认为“超级女声”是盲目追求收视率,是低俗的文化娱乐节目;也有不少报纸载文指出,“超级女声”令人耳目一新,不仅选手充满朝气和活力,而且评委颇具特色,虽无显赫的头衔,却点评十分到位,不再暮气沉沉。更加难得的是,“海选”和“票决制”使广大中国电视观众拥有了空前的权力,避免了评委的“一言堂”,体现了娱乐民主化的趋势和潮流。
“安又琪现象”“张含韵现象”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平民偶像在全国迅速窜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女生怀揣着“星梦”想去参加超级女声。有的是期盼通过总决选成为全国瞩目的耀眼“新星”,有的是为了通过比赛来证明自己的歌唱实力,还有的仅仅是为了在电视屏幕上露脸。
“超级女声”的节目策划者和电视制片人或许在最初根本没有想到,这档娱乐节目在湖南卫视播放后,会在国内迅速刮起一股势不可挡的流行风,许多女生甚至把参加“超级女声”视为人生的一个梦想。当然,在这场以“想唱就唱”为口号的带有娱乐性质的歌唱选拔赛中,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吸引力,它吸引着不同年龄、各个阶层的女性大胆参与,社会的情绪得到释放。与此同时,也对参与者的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从各个唱区的“海选”到总决赛,选手们在一次次的公开选拔中接受着大众的挑选和对手的考验。每场比赛的关键时刻,票数最少的选手将走上待定席、和评委一致认为唱功较弱的选手“PK”(2选1的比赛)。这种紧张而残酷的选拔,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有天然的吸引力,直接导致收视率的节节上升。
从大众心理上看,李宇春、张靓颖、何洁等选手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不少上海的“玉米”(李宇春的歌迷)为了看到李宇春的精彩表现,甚至不惜花血本每周五从上海乘飞机到长沙现场观战。在娱乐的同时,评委和“粉丝”也成了“超级女声”的主角,当柯以敏对张靓颖的评价稍微有些出入时,就立刻在网上引来骂声一片。最后,柯以敏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选择了退出。这也给中国的娱乐文化上了一堂精彩的“民意课”。
无论是亲友团激烈而热切的助威声,还是选手们百感交集的泪水,决定选手命运的结果终会出现。选手的心会在一时间“尘埃落定”,但接下来又涌起许多的忧伤和不舍情绪。娱乐的游戏规则是残酷的,但是评委们往往会安慰选手,“淘汰不代表失败,你要勇敢地继续你的音乐梦想”,让所有的女孩离开这个舞台时,依然有梦。有些选手会失望,有些会重新振作,但她们都从“想唱就唱”的快乐中获得了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勇气和毅力。资料来源:北京晚报
超级女声:平均收视率超央视春晚
风靡神州的“平民造星”运动——“超级女声”比赛不仅令商家赚得钵满盆盈,也为地方政府带来滚滚财源。
北京市地税部门有关人士今日分析称,超级女声一档节目观众四亿,单场手机短信收入超过一千五百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单场短信税收即可实现四十五万元。
随超级女声品牌产业链延伸,短信、广告、冠名、销售等产业将带动地方税收的高速增长,据估计,实现税收额可达数千万元。
据主办者称,“超级女声”是由湖南传媒打造的选秀节目,其决赛期间的平均收视率超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栏目的短信和各类广告收入以亿计。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海四成受访者因广告反感“超女”
23日,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有限公司公布了一项新近完成的调查报告,备受关注的《超级女声》是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公司于2005年8月2日至8月19日在广州、杭州、上海等5个城市以街头拦截的调查方式,随机抽样对2873位近一个月内收看过《超级女声》电视节目的普通观众进行访问,结果显示,尽管有很多人喜欢看《超级女声》,但也有人抱怨《超级女声》过分商业化、比赛进度太慢。
不出意外,调查数据显示,在收看《超级女声》的受访者中,25岁及以下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39.3%;不过36岁以上的中老年歌迷比例也高达四成。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吸引他们收看《超级女声》的主要因素是“有我喜欢的歌手,支持她”的中选率最高,“可以自己参与评驯和“女生歌唱得好”的中选率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分别为41.2%和40.3%。不过,调查也显示出了《超级女声》的不足,有53.8%的受访者认为其“过分商业化,都是广告”;还有41.3%认为其“比赛进度太慢”,广告时间长达10分钟以上,且每段广告的内容几乎相同,一些广告在每段中的出现频率甚至达到3次,这让观众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调查认为,《超级女声》从海选一路走来已历时近半年,每场比赛都被冠上了“10进8”、“8进6”、“6进5”等,而即将举行的这场冠亚季军评选已让很多观众感到有些多余,每场比赛在经历合唱、独唱、PK、广告等各环节后硬撑到3个小时,更让一部分观众感到力不从心,有些观众不得不打退堂鼓改看周六中午的重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