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日电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在《经济参考报》上载文指出,中美第四轮纺织品谈判到底还是没能达成协议,中国还得继续为这场强加的争端周旋。终结纺织品争端美方需有政治决断。
文章称,中国的长期利益并不在于竭泽而渔地短期内穷尽海外市场潜力,而在于以可持续的方式发掘海外市场;中国也多次表明了自己深知纺织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近年来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防止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后配额时代”增长失控。但这一切绝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接受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侵犯,绝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听任其他国家肆意践踏国际公认的贸易规则。这场争端不仅令人厌烦,而且让中国厂商、美国销售商和消费者、两国纳税人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如要尽快解决,美国就应当明白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外贸依存度在去年已经高达70%,贸易谈判对中国国民的影响日益上升,中国政府不可能不考虑这个现实。
其次,谈判要成功就必须妥协,而妥协只能是相互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要求照单全收,那不叫谈判。
第三,美国人应当明白,中国纺织业并不是迫不及待需要一纸无论什么条件的中美协议才有饭吃。由于打破了美欧合围中国的风险,不下于美国的欧盟市场已经得到了比较切实的保障,加上其他市场的进展,即使在美国对我国所有纺织品设限的极端情况下,我国纺织业今年、明年的出口总额仍然可以超过去年。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中方牺牲原则是不现实的。
文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判结束后,美方谈判代表作出如下表示:“我们可以继续针对余留问题取得进展,对此美国仍然保持乐观。我们将在今后数日与中方商讨下一轮谈判的时间和地点。”这表明美国政府无意与中国卷入全面的贸易战,对解决问题仍然抱有相当的诚意和乐观,甚至可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上述问题,但是由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掣肘而暂时不能或不敢作出决断。
在美国现行政治体制下,一个小小的夕阳产业部门完全有能力绑架这个超级大国的贸易政策,让美国广大消费者和纳税人为他们的懒惰买单。在当前的这场纺织品争端中,美国人也应当牢记,中美贸易是双赢的交易,美国消费者、流通业和上游厂商从中受惠甚多。即使美国消费者由于分散而不可能形成有力的政治力量,但流通业和上游产业并非如此。须知1994至2003年间,全世界55%的织机和23%的纺纱机卖到了中国;2004年,中国进口棉花191万吨,达32亿美元,其中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就有17.8亿美元,占一半以上,纺织机械就更不用说了。而由于中美纺织品争端悬而不决,中国主要纺织品产地的美国棉花进口速度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量价齐跌,仅宁波口岸1至7月美国棉花进口量就下降了32.5%。难道美国贸易官员们还会羡慕曼德尔森先生目前的处境?我们期待美国决策层拿出足够的政治决断,尽早妥善解决这场争端。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纺织品争端”,共找到68,08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