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教育收费与贫困生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日前,北京理工大学高等
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副代表汤敏等专家在出席博客网举办的“从教育收费看教育改革研讨会”时提出:建立高校收费中的制约机制,高校成本不能快速无限制地增加;改变现有的国家对大学教育一刀切的补助方式;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追踪体系,为助学贷款的推行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收费标准谁说了算
据介绍,我国高校学生收费改革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到1997年完全并轨。1995年全国平均收费标准大约在500元左右,到了2005年大约为5000元左右,从绝对数来讲,十年上涨了十倍。杨东平认为,高校属于非义务教育,学生应该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这个理论大家是普遍接受的,也是国内外普遍的事实。但这里关键在于成本或者说收费标准应该怎么制定,从现在来看,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收费标准,和城乡人均收入、购买力水平相比,都可能是属于最高的,是缺乏合理性的。
杨东平说,我们看到在社会其他领域收费改革相对而言是非常谨慎的,自来水要调价,要开好多次会,而教育收费多年来却始终是自说自话,不需要听证和讨论,想收就收。“十年涨了十倍,没有任何政府部门以外的制约。”山西社科院丁东研究员说。
事实上在2000年左右,收费平均水平达到约5000元时,教育部官员一直认为收费水平已经很高,不能再涨。“每年说这个话,但事实上高校收费的水平每年还是在慢慢地涨,去年又上涨10%左右。”杨东平说,“这种涨价的冲动很难用行政的方式控制,关键就是我们缺乏公开和制约的因素。”
汤敏认为,应该有一个更透明、更严格、更制度化的高校使用财政资金制度,“你只要用了国家财政的钱,就要非常严格,高校成本不能快速无限制地增加。”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认为,收费多少不是关键问题,收费的过程最重要。谁来确定收费?收了费是怎么用的?他呼吁对高校办学成本进行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
跳出一刀切的补贴方式
在讨论教育落后、教育的窘迫以及贫困生上不起学,工薪阶层家庭供养子女上学压力大时,我们经常说国家对教育投资不够。但假如政府再多20%的投资,应该投到什么地方?汤敏认为首先应该投到义务教育上。
他的理由是:基础教育属于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义务教育法的出台和实施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且,尽管我们财政对教育的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对高校财政的投资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而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才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实际上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想下一步让国家往高校投钱降低学费,抢国家解决义务教育的钱,在义务教育还没有免费的时候,这应该是一个误导。”他说。
既然国家对高校投的钱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上不起学或上学很困难?汤敏认为其中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分配方式是错误的。我们采取的是一刀切的补贴方式(即不管国家对大学生补助是多少,如果每个学生成本是1.5万元,国家给每个大学生平均补助就是1万元),而要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根本出路是要跳出这个思路,首先对目前占大学生总数20%的贫困生全免学费,同时还要给一些生活费用。反过来对于富裕家庭应该少补贴一些。
汤敏认为,现在一刀切的补贴方式相当于把全国的城市低保钱拿出来,每人平均分,一人分三块钱,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高校收费 制约”,共找到24,48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