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9月5日专电(明星、段羡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互联网上掀起了投票支持“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
由中国侨网、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这项网络投票活动,自8月20日拉开序幕后,签名赞成申遗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51万,随着搜狐、新浪等网站相继加盟,一场全球华人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就此展开,并将于今年中秋节前正式启动申遗程序。
国学研究专家、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认为,“中秋”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每逢佳节倍思亲,写照了中秋节自古以来具有的“爱国爱家”的文化情结。“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能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更寄寓家和万事兴、祖国和平、世界大同的深刻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倡导。
网友“柯文沣”说,“中秋”是个让全世界黄皮肤的华人都不约而同地思亲思乡的日子。是数千年来炎黄子孙恋故乡恋家园的情愫。“月是故乡明”千百年来让中华儿女即便跨越千山万水,生在异乡,也忘不了自已的父老乡亲。
一位网友说,“中秋”除了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外,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成就——是我们的祖先经过长久的经验累积才计算出了这一历法,为我们的生活有节奏、规律地进行提供了“时间观念”。通过“中秋”申遗也可以使中华民族这一历法成就为世人和后人所牢记,这也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古籍《周礼》第一次提到“中秋”一词,并记载了周代就有中秋夜迎寒与祭月的习俗。到了唐朝,一些关于“月”的神话传说渗透到中秋节中,增添了一层人性化的浪漫色彩。北宋以后,中秋节盛行于民间。
民俗学家说,每逢中秋之夜,一家大小选取月照最佳处,先摆上时令瓜果及糕点等供品,焚香祭拜月神。求月神帮助自己实现心愿。男则愿蟾宫折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继而,长辈指点明月,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其间,大家边吃边聊,并穿插吟诗作对,制谜语猜谜等活动,其乐融融。
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都市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
演绎东方文化的“江陵端午祭”被韩国抢先申报世界遗产后,一时间激起中国人的万千思绪。作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中秋”,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农历八月十五,一轮皎洁的明月让亿万个华人家庭享受着团圆、和美的天伦之乐。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文化遗产”,共找到641,25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