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
2005年6月底的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组特别报道,以20多个版面的文章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进行了解读。封面上,是一副毛泽东的艺术画像。
毛泽东对美国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16年7月25日,在写给友人萧子升的信中,他就表达了对中美关系的早期见解。当时的毛泽东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但同时主张美国不应只限于欧洲,应该介入太平洋事务,以便能制裁野心勃勃的日本和建立中美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2年,冷战最严重的时候,也是中美关系的对抗阶段。毛泽东当时对美采取了针锋相对,有理有节的做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炮轰金门事件,都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孤立,毛泽东认为是暂时的。1958年6月1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召开会议时说,“一定要美国梳妆打扮后送上门来,使他们对中国感到出乎意外。你不承认,总有一天你会承认的。”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尼克松乘坐的飞机平稳地停在候机楼前。机舱门打开了,穿着大衣的尼克松总统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舱门,开启了“改变世界的一周”的中国之旅。
2月28日,双方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宣告结束两国长达23年的对抗,揭开了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南京大学教授卢明华认为,中美关系1972年春天的突破为中国打开了一副全新的外交画卷。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仅两个星期后,中英两国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签字公布。接着,中国同荷兰、希腊、联邦德国等相继正式建交或者实现外交关系升级。毛泽东对此说得很透彻,“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同西方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尤其是紧接着同日本建交。”卢明华说。那一年,中国先后同18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或者实现外交机构升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外国建交最多的一年。“这可以说给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美关系”,共找到610,626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