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人不能没有老板
国际舆论要求厂方提高工人待遇,但工人们不是很领情
洛艺厂工人乔建新的儿子很喜欢看米老鼠的卡通片,但他不知道自己的爸爸上班的工厂就在生产迪士尼授权产品。乔建新也不想告诉儿子,怕儿子闹着要印着米老鼠的笔记本。他们厂这些文具全部出口,厂里不准带一片纸回家。乔是个有经验的工人,在洛艺厂里已经做了三年了。儿子在桥头镇一家外来工子弟学校里就读,1200多元的学杂费对他来说还是很重的压力。所以他也很珍惜目前这份稳定的工作。
对于SACOM的指责,乔认为基本属实,包括大客户验厂时作假,有些工人被训练好了如何用标准答案回答客户的提问。”我们是自愿配合(作假)的。”乔说,”工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老板。”洛定集团给本报的函件中对此表示:”因国内员工之教育水平一般偏低,本司有必要安排人事部职员向全体员工讲解其有关合法之权益,并如实向客户代表反映。”
对于国际舆论对大客户提出的提高工人待遇的要求,乔建新这样的工人也不是很领情。乔建新说,大客户不下单,工厂开工不足就会裁员,工人到头来别说是提高待遇,饭都没得吃。迪士尼给本报的英文函件证实乔的担心。迪士尼方面称,当工厂审计或第三方组织显示有不符合国际劳工组织规则的情况出现,而且属实的话,被调查的卖方或许可经营商将需要完成一份纠正计划,来保证他们的经营与国际劳工组织规则相一致。如果经营商没有完成这样一份计划,或者执行失败,我们将终止对此工厂的授权。
乔建新说,国外大客户给工厂的压力在工人身上也没什么体现,反正工资还是那么多,车间的风扇坏了还是不能及时修好。人事部今年3月开会征求意见时,有工人强烈要求想办法减低车间温度,风扇不管用,吹来的风都是烫的,最好装空调。人事部的人说,其实空调也不好,在香港和外国很多人得了”空调病”。外来压力带来的改变也有,比如现在上工伤险的多了。
要权益还是竞争力
降工资出于经济本能,工厂靠此在竞争中保持低成本
乔建新强调了一下自己只上过初中没什么文化之后说,其实工厂提高工人工资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工人和农民有钱了,市场就大了,工厂也就有订单做了,对国家也很有好处。
问题是,是工厂不想提高工资还是没法提高?
广东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对珠三角的产业问题有深入研究,在东莞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时,他的研究团队就预测到会有工厂会想办法抵制。因为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来提高工人工资违背经济规律,厂方变相降低工人工资是出于经济本能。SACOM新闻发言人孔繁强表示,在香港市场上热卖的迪士尼玩具、成衣、手表等产品,一般售价为300-500港元,但成本却很低。研究发现,一件售价100港元的品牌T恤,品牌拥有人获取75港元,生产商获得25港元,其中仅1-5港元为工人工资。
”完全遵守劳动法?我们可能连工人工资都发不起!”一家曾生产迪士尼产品的公司总监吴先生说,迪士尼给他们公司下单的单价已经非常低了,剔除物料成本和税金,如果只让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给工人们想要的工薪,大家的结局只能是关门走人。曾在珠三角多家外向型企业工作的吴总监坦言道,”在珠三角,能完全遵守劳动法和国际劳工守则的私营厂和外资厂并不是很多”。
吴总监以他们公司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企业遵守各项法令,那么单个产品的综合成本会增加5%-8%。吴总监说,”如果所有厂商都遵守这些法例,把这些原本合情合理的成本压力转移到给我们下订单的跨国公司和国际消费者,我们当然愿意,因为这于公司于工人都是有好处的。”吴总监说,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他们提高单价,立马就有无数的小厂商一拥而上、以低价位蚕食他们的订单。
丁力认为,国外大客户对中国生产企业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确实对提高工人的待遇,保障工人权益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他们是在拿后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来要求正在工业化的中国,是自觉不自觉地变相强迫中国工厂提高成本,打压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