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神灵普米族,“宗巴拉”祭祖代代传
普米族概况: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过去,普米族有“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在大多使用汉文。
普米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崇信自然,也有的信奉藏传佛教和道教。
普米族的村落大多建在半山腰上,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迭垒成,再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人称之为"擎天柱",认为这是神灵所在的地方。普米族人居室的布局,一般是门朝东方,进门靠右边是火塘,火塘后面有神龛,火塘四周设卧铺。屋外门边,悬挂着牛头牛骨,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普米族服饰:
普米族男子服饰是上身穿麻布或氆氇、布呢质的短衣,下穿宽大的长裤,披白羊皮领褂,膝下用布毡裹腿,腰间佩刀,脚穿自制的牛皮或猪皮鞋。妇女服饰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包大头帕,穿大襟衣,着百褶裙,有的喜欢用牦牛绒和丝绒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她们以发辫粗黑为美,喜欢用宽大的红、绿、黄等颜色的彩带束腰,显得美丽大方。
普米族饮食:
普米族人的食品以玉米为主,主要做玉米饼食用。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是普米族人制的"猪膘肉",它是将宰过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骨头,再将盐巴和花椒酒洒在猪肚子里,缝合后进行风腌,味道极佳,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佳肴。普米族人还喜欢吃猪头肉,他们炖出的猪头肉色香味美,远近闻名。
普米族乐器:
普米族十分喜爱“四弦琴”,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他们居住的木楞房中,到处都会听到抒情、纯朴的四弦琴声。当游子归来,家人要用琴声抒发感情,当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更要通过优美的四弦琴声表达爱慕之心。
普米族节日: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火把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如每年的祭山神、龙谭、祖神等活动。
普米族习俗:
按照古老传统,普米族人在过年时要为满13岁的孩子举行成丁礼。成丁礼的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成丁的孩子要脚踩象征财富和丰收的猪膘和粮袋,在巫师向火神及祖先的祈祷声中,给男孩儿穿上短上衣、长裤,》给女孩儿换上百褶裙;孩子要向亲友一一磕头,敬酒致谢,从此以后,孩子就可以作为成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
普米族标志:
普米族人的房屋为木结构,四周墙壁用圆木重迭垛成,屋内立方柱、设神龛。竹子是普米族的保护神,篾盒是普米族婚丧嫁娶、节日等诸多民俗活动的贵重馈赠礼品。由篾盒与木垛房墙壁花纹组成的图案,象征吉祥、友爱、神圣和幸福。
“笃笆”是普米语,意思是篾盒。兰坪境内的普米人用细篾片编成圆形盒状,直径18-25厘米,高7-12厘米,小巧精致。"笃笆"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也可以用来存放家传的珍贵之物。人们都把它视为丰足、幸福、吉祥和安定的象征,因此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
“笃笆”又是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用物。送礼、宴客都要用到它。过去,"笃笆"只是自编自用的物品,随着普米族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们的创造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笃笆"以其美观的式样,精致的工艺,使外地人爱不释手,把它当作是一件精美的民族工艺品,争相购买。“笃笆”凝结着普米的深情厚意和传统美德,是普米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见证物。
文章来源及最终解释权:中邮集藏(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普米”,共找到7,88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