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勇 特约撰稿 靳生 刘琦
编者按
今天,我们编发10名大学生自愿留在西部基层就业却遭遇人事编制梗阻的报道。令人欣慰的是,这件事最终获得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但他们遭遇的波折和困难,可能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在“就业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大讨论中不少读者指出的问题———基层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和吸纳条件。
一方面是基层迫切的需求,一方面是有到基层就业强烈愿望的大学生,正像报道中所说的,一个锅要补,一个愿补锅,这样顺汤顺水的事,为什么就不顺了呢?
正视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让我们共同找出梗阻的所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8月29日,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决定砍掉本地籍贯的大学毕业生编制,优先让给10名决定留下工作的外地大学生。18天前,刚结束在墨江县的两年志愿服务的孟建红等10名大学本科生,办理正式在当地就业的手续时,被告知因编制问题无法接收。经各方协调努力,这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曲折,终于获得了相对圆满的解决。
活得高尚、待遇相当,都是大学生愿意留下的动力
墨江县地处偏僻山区,离省城昆明有300多公里,这批年轻人为何舍弃大城市甘愿留在这里任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志愿者们由衷地说,经过两年的山区基层中学从教经历,他们深感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在一个相对较为宽广的舞台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实在在的成绩,获得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更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他们愿意留下来的最大动力。
记者在墨江县龙坝、景星、新安等乡镇学校看到,志愿者所到之处,都打破了当地本科毕业教师的“零记录”,而且都是受欢迎的多面手。法律专业的教英语、政治,交通专业的教数学、地理,尽管没有一个是学师范专业出身的,但一人干着几个人的活,一两个月后就能很快进入角色。他们所教班级中,再也没有过去动辄就是一大批的考“零蛋”的学生。两年下来,一个班的平均成绩提高20分甚至30多分已是普遍现象。
韩峰告诉记者,当他把决定留在墨江的消息告诉一位同班同学时,那位同学的回答是:“你现在活得比我们高尚、有价值,我很羡慕。”另外,孟建红等愿意留在基层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留在墨江,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这10名志愿者中,有的家在农村,在志愿服务期结束后曾尝试到珠三角找一份高报酬的工作,但几经折腾,无功而返;有的已探听过老家的就业行情,得知那里编制也紧缺,可能连中学也教不上;有的考了公务员,虽然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可让理论考试成绩加5分,但公务员竞争的激烈程度谁都清楚。
留在墨江,即使是在山区里的乡镇中学,种种待遇值得重新审视———有编制,教师上岗无需考试,编制内教师工资和公务员一样由国家、省、市三级财政确保,几种保险齐全。大专毕业的教师当年每月就能拿到1000多元,公务员还会略高,至少在可以预计的数年内,与在大城市里就业的同龄人差别不大,而且,山区的消费较低。
墨江的吸引力,对这批年轻人来说,是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吸引力。
山区学校缺人才,特别是缺这些本科毕业的多面手
与志愿者们留在基层任教的愿望相对应的,是基层对人才的渴望。团田初级中学是志愿者服务最偏远的学校。9月1日,该校年轻的校长李文良,在位于半山腰上的简陋办公室里伤感地对记者说,今天本该正式开学上课了,但包括志愿者在内的教师走了8个,好几门课“揭不开锅”。因为无法排课表,他只好让学生回家等通知。这种情况并非团田初级中学独有。
墨江县几个部门的领导向记者回忆说,包括思茅师专在内的大专毕业生,墨江籍的每年都有上百人,但过去每年只能回来二三十人;县里每年都要根据各单位上报的人才需求表,外出招贤,但连续数年没有招满,就像墨江山区里一些教师对愿意在此扎根的大学毕业生们所说的那样,这个地方,想走都走不出去,谁还愿意来?就在去年,已经答应留下来的7个大学毕业生,最后只留下了3个。
李文良也说,山区发展缺人才,山区学校更缺人才,特别是缺这些本科毕业、一人能教好几门课的多面手。
李文良告诉记者,多年来,学校里教政治、英语等重要课程的老师中,连一名正规毕业的大专生都没有。教师基本都靠自学考到学历,有的教师常年考不过,只能永远当代课教师。至今,学校还有6名代课教师。而全县近50所中小学,代课教师有400多人。从3年前开始,才有五六个正规师专毕业的专科生能分到山区初中来。为了团田15个班的课程能正常运转,学校只好每年抽调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补充“兵源”。
李文良告诉记者,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韩峰2003年8月到学校从事志愿服务,一来就把政治和英语两门课的教师空缺补上了。今年,韩峰教的这两门课的成绩在全县统考中名列前茅。他为这个最偏僻的学校中考成绩一举进入全县前4名立下汗马功劳。除上课之外,韩峰还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搞调研、家访,同事、学生和家长们都非常赞赏。像这样能干的人,如果留不下来,我们的损失就太大了。
暑假雨季,从团田往县城200多公里的山路,山体塌方严重,道路崎岖泥泞,十分危险。当听说韩峰可能无法留下时,李文良在这条路上来回跑了好几趟,就为能感动县里的权威部门让韩峰留下。其他几个学校的校长,也都着急万分,暑假里不断保持与志愿者们的热线联系,期盼着峰回路转。
全县只有200个指标,教育占150个,编制难题成为瓶颈
一个锅要补、一个愿补锅,如此顺汤顺水的事情,为何会平添阻力、产生那么多的艰难曲折?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看到了其背后令人始料未及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冲突。这场冲突尽管发生在人口仅36万、经济还欠发达的偏僻山区小县墨江,但冲突之激烈、冲突来临之突然、缓解冲突之艰难,却具有抹不掉的“标本色彩”。
7月底、8月初,全墨江县光是各部门最后上报的人才需求量达到400多人,而等待在墨江县就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仅专科一类就有四五百人。与此相对的是:整个墨江县,2005年上级财政控制的用人指标、包括公务员在内总共只有200个。
人才需求大户的教育行业,更体现出就业冲突的“硝烟弥漫”。
———墨江县所属的思茅市最高学府思茅师专的墨江籍大专毕业生,今年首次回来近80人的“大部队”。两年前,中专建制的思茅师范撤销,并入思茅师专。几百名中师毕业生大多跟着继续深造,就业压力正好在今年全部“释放”。“自家的孩子自家抱”,他们回到家乡之后的就业必须得到关照;
———多年来只有两所高级中学的墨江县今年新成立了一所民族中学,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引进了近30位大学本科生;
———由全县近400名代课教师报名考试竞争的本年度10个“转正名额”,因为其中不乏在最基层从教长达30年的“胡子老师”,肯定要确保;
———通过自学拿到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其中不乏“走关系”者)上调到初中,约20人左右,尽管他们不占总的编制数,但却占据了中学教师的有限编制岗位;
———上面提到的在墨江参加全国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共有10名全部决定留下来,他们都是本科生,而且都是所服务的山区乡村中学迎来的首批大学本科毕业生;
仅教育这一项的不完全统计,就已用掉了150个指标。但在墨江,农、林、水、畜牧、公安、卫生等各行业都急需更多的大学生充实更新队伍,否则许多新的业务无法开展。而墨江县的这200个编制指标又是万万不能突破的。如果超过编制指标,上级财政会有惩罚措施,超过一个,就意味着上百万元的惩罚。整个墨江县,每年的自有财力只有4000万元,维持一个水平较低的支出需2.5亿元,缺口之大全国罕见,能勉强运转,靠的就是上级各种项目资金的扶助,怎能做出让上级财政惩罚的“蠢事”?
墨江县一位县领导透露,为了让这10名志愿者的留下,县里只好将本地的10名专科生源压下。为了消解由此激化的矛盾,县里已答应想方设法最早在明年上半年解决那10人的编制问题。但按下葫芦浮起瓢,教育领域占据了太多指标,让其他行业和部门颇多埋怨。
相对圆满结局的背后,还是埋下了不圆满的隐忧。
为了让留在基层的人才能各尽其用,墨江县已经有了一些措施。比如从今年开始,墨江县一中开始面向全县,通过公开讲课的方式选拔各乡镇学校的好教师,让人才在基层发挥才干,又能在其增长才干后获得正常上升渠道。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大学生 基层就业”,共找到22,08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