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抗日战争第一枪响自卢沟桥?自《辛丑条约》签订 日本成立“清国驻屯军” 兵营设于东交民巷
“七七事变”前 日屯兵北京36年
事变前日军已蠢蠢欲动 老报纸曝光:日军增兵且频繁演习 老兵亲述:当年不敢脱衣睡觉 日夜刀不离手
我们已经习惯了历史教科书上这样说:从1937年7月7日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日战争。但日军为什么会在宛平城打响中日全面战争的第一枪?记者寻访后吃惊地发现,1937年7月7日之前,日军已“合法”驻守北平、天津等地区36年。
自《辛丑条约》签订起
日军进驻北平36年
为什么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在卢沟桥打响?记者访问了研究民国历史的专家,并查找了1937年前后的档案,发现这要追溯到1901年签署的《辛丑条约》。
南京大学民国历史研究中心的张宪文老师是研究民国历史的专家。张老师说:“1937年平津地区侵华日军的兵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驻屯军,另一部分是从日本国内和朝鲜抽调来增援华北的河北方面军。什么是驻屯军?这要说到《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列强不仅向清政府勒索4.5亿两白银,还附加许多苛刻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外国军队可以驻扎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日本政府就势成立了‘清国驻屯军’,在天津海光寺设司令部,兵营分别设于海光寺和北京东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
签补充条约越陷越深
驻屯军步步紧逼北平
1912年,日本将“清国驻屯军”改名为“中国驻屯军”,也称“华北驻屯军”或“天津驻屯军”。制造“七七事变”的正是驻丰台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
“《辛丑条约》使得日本侵略者堂而皇之地在中国驻军,在平津地区部署兵力。但这只是侵略计划的开始,他们并不满足。日本侵略者又通过《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进一步攫取华北的控制权,步步紧逼北平。1935年,日军实际上已攫取了河北的大部分主权。”张老师说。
事变前日军蠢蠢欲动
我守军日夜刀不离手
记者采访了两位抗战老兵,一位是在“七七事变”中驻守卢沟桥的守军,一位是赵登禹将军的部下。两位老兵虽身在不同部队,但对于日军在“七七事变”前进行的蓄意挑衅都记忆深刻。
“七七事变”中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现惟一健在的老兵马步先回忆说:“1937年6月开始,日军就没日没夜地演习,有时就在宛平城边演习攻城,闹得我们晚上不敢脱衣睡觉。当时我们3营的主要武器是大刀,我们战士就日夜手里拿着大刀,刀把儿都攥出水了。”
另一位老兵马玉良老人,在记者第一次采访他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辞世了。老人曾清楚地向记者说过日军在“七七事变”前不断制造麻烦:“1936年,日军开始不停地找茬儿,我在部队知道的最严重的事件是两次在丰台发生的挑衅事件。但那时候咱们这边一直退让,战争没打起来。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 袁婷
1935年—1937年日军在平津地区的预谋
1935年10月,日军授意汉奸武宜亭等人鼓动数千饥民在香河县发动暴乱,目的是制造“华北自治”是出于“民意”的谎言。
1936年开始,日军不断在天津和宛平城外进行演习。
1936年6月26日,日军扣留了中国守军的受惊马匹,还殴打马夫,逼迫中国驻军换防,制造了第一次“丰台事件”。
1936年9月18日,日军外出演习部队在丰台正阳街与中国驻军第29军第37师孙香亭连相遇,日军将孙连包围,并掳去连长孙香亭。随后日军派兵强占丰台,制造了第二次“丰台事件”。
1936年冬,日军向北平市当局提出购买丰台至卢沟桥间5000亩地,用来修筑兵营和机场,但遭到拒绝,日军于是制造了第三次“丰台事件”。
1937年7月7日晚上,日军终于向北平城的最后一道屏障发起了蓄谋已久的进攻。
老报纸曝光侵略计划 日本增驻军频繁演习
记者查找到《申报》的档案,1936年4月、1937年7月,《申报》都对当时日本驻军的情况进行过报道:
“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决定向华北增兵。增兵后中国驻屯军由1700余人增至5700余人。”
“1937年7月7日晨,津日军萱岛部步兵第二连队开大规模演习,晚返营,一部则留黑牛城一带露营两夜。华北日驻军举行第二期全军总检阅,东局子海光寺两兵营驻军检阅前,即于20日开南大寺露营并演习。”
(注:因影印本模糊,个别字无法辨认,略有删改)
卢沟桥日军演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日军演习,日兵70人携机枪4架,全副武装于今晨6时由丰抵卢,另有驻平日兵50人携机枪3架于今晨3时许由平抵卢。两批当在车站南会同实弹演习,并将前所掘成之战壕用土埋好,至下午1时半,始分返平丰。”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七七事变”,共找到58,21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