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天是世界无车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9家民间组织发出“今天不开车”的倡议,呼吁北京有车族今天乘坐公交、地铁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以一种“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的方式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能源危机。影视文化名人张国立、陈佩斯等人向本报表示,他们今天将不开私家车出行,以支持“世界无车日”。
“无车日”倡议的组织者之一、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告诉记者,中国加入“世界无车日”表明中国对世界环境的责任。她希望通过今年的倡议,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争取在明年的世界无车日时,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北京部分街道可以试行无车日的实际操作。
9家民间组织在倡议书中指出,“无车日”并不是要禁车,不是让人们彻底离开车,而是通过这样的举动引发思考,换一个更节约的方式来生存和发展。倡议中说,“鼓励市民在9月22日‘国际无车日’这一天放弃私家车而改乘公交车、近距离出行采用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给北京的交通减轻一点负重,给我们的自然少添一些伤痕,让北京这座既古老又时尚的城市享受片刻的安静与舒缓。”
“无车日”的倡议得到了多位文化名人的响应。昨天,赵忠祥、郁钧剑、张国立、冯小宁、陈佩斯、陆川等10余位文化界名人向本报表示,9月22日他们将不开车出行,改乘公共交通。在浙江温州演出的著名喜剧演员刘全利、刘全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完全赞同,22日我们坚决不开车,支持世界无车日。”刘全和说,在北京,尤其有必要开展“无车日”活动。他常常出国去演出,每次回国,飞到北京上空时,天空是朦朦胧胧的,都看不清楚,“小时候,父母会指着天上的北斗星让我们兄弟俩数星星,现在,我们也有孩子了,却找不到北斗星。”在一旁的刘全利也说,无车日不仅自己不开车,还要向亲朋好友宣传无车日。
■专家访谈
无车日不是要让交通瘫痪
北大教授郑也夫认为,公共交通不发达也可操作无车日
昨天,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他曾在2003年8月发表《中国无车日倡议书》,最早提出在中国城市设立无车日。以下是记者与他的对话。
《新京报》:中国设立无车日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郑也夫(以下简称郑):这是一个试验。在这一天系统地组织测试噪音、空气质量等各项指标,希望能和平时有一个比较:如果不坐私家车,人们是否能够生活?是否能够生活得更好?也让大家看到汽车的弊病。一年里364天的道路霸权都给了私家车,为什么不能拿出一天来做个试验?
《新京报》:有人说,由于北京私家车太多,公共交通又不够发达,因此,设立无车日的可能性并不大。你怎么看?
郑:北京的私家车虽然很多,但是拥有率远远比不上欧洲国家。在中国城市,虽然提倡无车日的人是少数,但是没有私家车的人毕竟是大多数人,私家车其实是满足了少数人的要求。相反,欧洲拥有汽车的人是多数,他们都能够设立无车日,为什么北京不行呢?
北京的公共交通不发达,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方案,提高无车日的可操作性。比如,根据北京公共交通的承载能力,划定一定区域禁止私家车通行,其他区域则提倡不使用私家车。设立无车日并不是要使城市的交通瘫痪,而是要想办法让人们在不使用私家车的情况下照常工作生活。如果把大家的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把蒙尘的自行车找出来,无车日就一定可行。
政府回应
一半汽车响应减少千吨污染
市环保局支持无车日倡议
本报讯 对于“无车日”不开车的公众倡议,昨天,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完全支持,并希望市民广泛参与,为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做贡献。
市环保局宣教办王小明主任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高于14%速度增长,目前已突破243万辆。预计2008年保有量达350万辆。“无车日”不开车既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宗旨,又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改善北京环境。对于这种市民自发的环保行为,环保局非常支持。
市环保局的专家介绍,机动车排放是造成颗粒物和臭氧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引发呼吸道疾病,甚至导致癌症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的生命。
市环保局大气处的统计显示,随着北京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目前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经占到全市污染物总量的约三分之一,每年要向大气中排放110万吨污染物。而如果全市有一半的机动车能参与无车日活动,北京在这一天能少“吃进”1500多吨的污染,其中90%是一氧化碳,其余的则是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
“无车日是理想化状态”
市交管局称路网承载能力已趋饱和
本报讯 对于“无车日”的倡议,市交管局新闻发言人张景春表示,每逢节假日及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甚至香山红叶节等旅游活动,交管部门都倡导市民放弃自驾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张景春说,中秋节前夕,北京拥堵加剧,大量市民选择同一时段出行,导致市区主干道车流量瞬间加大,个别地段几乎瘫痪。如果市民都有“无车日”意识,节前交通必然是另一番景象。
据调查,北京自驾车族用车频率很高,有的即使是到附近超市购物,也要驱车前往。虽然北京公交线路已四通八达,但只要车站距离目的地有100米以上距离,有车族就会认为“不方便”,必须开车。张景春认为,北京有车族的出行观念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发达国家停车等成本很高,所以,多数司机只要不赶远路,都会选乘公共交通工具。
张景春表示,“无车日”是一个理想化状态,但北京路网的承载能力已趋饱和,这却是现实情况。
市民观点
“公交地铁会更加拥挤”
市民大多赞成无车日,但担心成效
本报讯 昨天,本报记者在街头就“世界无车日”的话题随机采访行人和私家车主。尽管多数人都不知道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但对这个活动都非常支持。
在报社上班的修小姐正在考驾照,她也没听说过“无车日”,但非常赞成。但她同时提出疑问,无车日可能会使公交车、地铁更拥挤,属于“创意好,实行难”。她建议,公交部门能否考虑在无车日增加公交车数量。
外企高管郝先生平常开着桑塔纳2000上班,他说自己举双手赞成无车日,但对效果却很担忧。他认为,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无车日势在必行,但是对于缓解交通压力而言,无车日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
“无车日可以让有车族体验公共交通工具。”公务员陈先生认为,必须限制汽车发展,但政府强制控制车辆是不现实的,必须改变人们的观念。很多人可能开车后就再也不坐公交车和地铁了,无车日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让他们发现坐公交车和地铁也是挺好的,从而鼓励大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希望人们都理性地来考虑自己的出行方式,为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担负一份责任。”
■问卷调查
近半网民不知“无车日”
近六成受访者愿放弃开车出行
本报讯 本报与搜狐网最近的调查显示,只有12%的网民知道世界无车日。不过,有六成网民支持在北京开展“无车日”活动。
从19日7点至昨天下午5点,共有2682名网民参与本报与搜狐网开展的“无车日调查”。调查显示,12%的受调查者知道“世界无车日”,从来没听说过的占48%.
在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有60%“非常赞成”北京开展“无车日”活动,坚决反对的占11%.愿意在世界无车日放弃开车出行的网民占57%,将继续开车出行的有20%.
另据记者从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获悉,今年8月份由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搜狐等多家网站发起的“每月少开一天车”行动,至今已有超过10万名网民签名支持该行动。
■名词解释
世界无车日
“世界无车日”活动最早起源1998年的法国。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随后,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南美和亚洲不少城市竞相效仿,使9月22日成了“欧洲无车日”、“国际无车日”,至今,国际上已有超过1000个城市开展过“无车日”活动。
■相关新闻
上月人均燃料支出增加三成
昨日,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受车辆燃油价格的上涨影响,8月份北京市民人均燃料支出增长三成多。
市统计局称,今年以来,车辆燃油价格持续上涨,居民家庭汽车用油支出较快增长。1至8月,居民人均车辆燃料及零配件支出84.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其中,人均燃料支出72.3元,同比增长33.4%.交通工具服务支出也呈上升趋势,人均支出84.5元,同比增长20.5%.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郭晓军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郭晓军 马力 朱艳莹 王姝 申剑丽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陈杰
本版制图:吴莺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无车日”,共找到19,71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