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日两国官员将汇聚东京,就东海问题举行第三轮磋商。
因钓鱼岛争议,东海一直是中日关系间实实在在的阻隔,近年来,东海油气问题又浮出水面,引发众议。为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教授金熙德、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晋林波和外交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就日本9月大选后的此轮中日东海磋商进行探讨。本报记者王晴发自北京
合作为主,但应做好其他准备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即将举行的中日东海问题第三轮磋商有什么样的预期?
刘江永:如果双方真正能够认识到在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形势下,只有合作共赢才是最佳选择,此轮磋商才有意义。从磋商的地点安排来看,一定程度表达了双方有解决问题的意愿,但就在磋商将要进行之际,日方仍有不利于会谈举行的不智之举,也证明了日方对会谈的轻慢。从目前的迹象来看,我对磋商并不抱太乐观态度。
晋林波:磋商存在着一些难点。首先从大环境看,目前中日关系已处在建交30年来的最低点,现在看来还没有缓和迹象。其次,从前两轮磋商来看,尽管中方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原则,但双方就“共同开发”的海域持不同意见,并未有具体实施方案出台,日方认为中方只是在拖延时间,因此在本轮磋商中,如果不能提出新的具体方案,东海矛盾有激化趋势。
《第一财经日报》:据新华社9月26日报道,中国在东海建立了预备役船艇大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7日表示,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其领土和领海范围内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合情合理的。而也在27日,日本外务省官员称,日本会加强国防,对抗中国的威胁,特别是在东海问题上的威胁。
如果磋商依然没有实质进展,按照近期的态势发展,东海问题是否会上升到军事层面?
晋林波:日本有可能采取行动对东海进行单方面勘探,对此,中方也采取相应的干涉措施。但我认为双方矛盾还未升级到“军事冲突”的地步。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两国间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并没有做好应战准备。尽管有可能,但双方最后还是会回到谈判桌上,以求得利益均衡点。
金熙德:无论这轮的磋商结果如何,我认为政府间谈判以求合作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而且尽管小泉政府态度强硬,但是日本国内对东海问题的态度也非铁板一块,日本经济界就有声音呼吁在东海问题上应切实从经济利益上考虑,与中国合作是最佳方式。
周永生:尽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但我认为,中方也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能源争夺源于划界纷争
《第一财经日报》:东海油气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周永生:东海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两国的政治、经济安全的复杂问题。根本上源于中日两国对东海海权的划分之争,即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之争。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但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不到400海里,为此,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而中方根据《联合国海洋法条约》第76和77条主张大陆架延伸理论,认为按中琉海沟(冲绳海沟)来为两国专属经济区分界更符合国际法规定。
按照两国的不同划分标准,之间就存在重叠部分,也就是有争议的海域。
《第一财经日报》:从去年开始,中日两国就东海油气问题开始频繁交锋,甚至一度出现紧张局势,东海油气问题为何现在引起两国如此大的关注?
金熙德: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对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而日本一直认为东海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加之一些日本石油公司也曾在其近海进行过油气田开发,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日本认为开发东海能源风险太大,不敢贸然卷入。
当时中日两国刚建交,关系正处于良好状态,而且中国也只是在进行勘探,所以还算“相安无事”。而现在中国“春晓”油田在10月份就要投产,日方当然想分一杯羹。此外,目前中日两国关系进入恶化期,日本为巨大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惜和中国撕破脸皮。
刘江永:问题现在才凸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是资源严重短缺国家,上世纪90年代之前,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后,中国是日本的石油供应国,日本对中国石油予以特别重视,所以,长期以来日本政府采取的政策是,只要能够从中国获得石油,就尽量避免在东海问题上与中国发生冲突。
但1993年以后,中国由于自身能源消费的增加而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中日在石油问题上由过去的互补转变为竞争。对日本来说,中国能源的重要性不再存在,因此在东海问题上保持相对克制立场的一个重要理由也随之消失。
小泉内阁的“正面冲突”叫嚣
《第一财经日报》:中日东海油气之争看来首先是一个能源之争,但是其中是否还隐含着政治意图?比如说钓鱼岛?
刘江永:日本首相小泉曾表示要让东海从“对立之海”变成“合作之海”,但他的这一态度只体现在口头。日本本月大选后,小泉的执政地位更趋稳固,日本国内政治气氛空前右转。主张在东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的人也多于以前。小泉内阁由于取得空前的优势也因此过度自信,反映在对华政策上,包括在东海问题上也会采取一个更为强硬的做派,不惜和中国发生“正面冲突”,做一场给国内外人看的政治秀,传达一种小泉“对华强硬政策”的讯息。
晋林波:1971年,中日两国就钓鱼岛问题就有过争议,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中日关系,中方提出了“搁置主权争议,共同进行开发”的主张,而当时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也比较克制,中日两国并没有过多地因为钓鱼岛问题影响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
但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逐渐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甚至强化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谓西南诸岛的军事防御。
在日本看来,中日东海争端中有关大陆架的不同主张,将直接影响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如果按中国的划分方法,钓鱼岛就是中国的领土。所以日本主张按中间线原则划分东海大陆架,而通过东海的能源之争,也是一个把“中间线”事实化的一个过程。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东海问题 磋商”,共找到24,45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