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9日,北京,航天食品加工厂正在制作航天月饼。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一个人在宇宙遨游了21个小时.21个小时里,杨利伟在"神五"吃了三顿饭,他用一句"味道好极了"来评价在"天上"的这一日三餐.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返回,标志着中国人从此进入太空,可以真正开始地球以外的生活.航天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吃什么?怎么吃?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记者带着无数个问号,走进了惟一可以解答这些问题的神秘"城堡"———坐落在北京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寻找答案,全景披露中国航天食品的制造生产.
大厨"藏身"航天城内生产车间浓香扑鼻北京航天城占地2500亩,成立于1968年的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就坐落在其中.航医所主要负责对航天员的选拔培训以及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
在航天城的最北面,靠近街道西侧的地方有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这里就是杨利伟上天所食用的"航天食品"的制造车间.
制造车间的一层全部是生产线,基本分为5个区域:配料室、硬罐头生产线、软罐头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和洁净包装室.生产车间的一层不准许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进入,但在二层有大约2米高的玻璃幕墙,站在这里就可以将一层生产线的情况看得很清楚.
白树民,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营养研究室主任.
这是个不大的车间,却能让白树民主任如数家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莲子粥等值得骄傲的具有中国饮食特色的航天食品,就是从这个小小的食品制造车间生产制造出来,带着中国航天人的理想飞向太空的.在这里,白树民带着营养健康专业人员,日日夜夜做着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最平常的工作———航天"厨师".
炮制美味小菜一碟太空餐厅大厨难当"我们的工作是给航天员配餐,这项研究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市场上可以见到的压缩饼干就是其中一种,那还是70年代在上海进行航天食品研究时的技术工艺.现在的压缩饼干是放在航天员救生物品包里面的救生食品,一般情况下航天员不需要.在正常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航天员吃各种航天罐头食品,味道比压缩饼干好很多,品种也多,营养成分也均衡,容易吸收.可能人们觉得我们的工作就像"厨师",但要是真这么简单就好了."白树民主任笑言自己是最难当的"大厨".
"要研究制作一种新的航天食品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我们的最终用户是航天员,他们在宇宙失重环境中生活,所有方面都相应发生变化,比如说血液会涌向头部,造成面部感官系统反应相对迟钝,航天员在太空是闻不见气味的,对于食物没有了最初的嗅觉反应,不容易有食欲.而且在太空容易出现空间运动病,症状类似于地面上的晕车,恶心、出虚汗,甚至呕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需要,饮食方面的补给显得更加重要."
白树民主任告诉记者,他们会按照任务周期的需要对航天员进行感官品尝试验,杨利伟当时经历了几次一日三餐航天食品的品尝试验,每次他们都会根据宇航员的需要加以改进.到"神六"发射时,他们基本上可以保证宇航员在天上4天的一日三餐不会重样.
飞天月饼淡香爽口鲍鱼牛肉口福齐天杨利伟上天带了二十几种食物,其中主食就是印有"飞天"字样的小月饼.在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飞天月饼".
一块月饼大概有3厘米长,2厘米宽,1.5厘米厚,色泽与市面上见到的普通月饼没什么差别,金黄色,"飞天"字样非常明显,但就是小了很多.这样的"飞天月饼"四块包装成一个小袋,大约是45克,用铝塑真空密封好,贴上标签.标签上印有月饼的种类,像什么"莲蓉月饼"、"玫瑰豆沙月饼"等.
制造这种月饼的面和馅都是航医所的技术人员自己配制的,原料在市场上就可以买到.至于口味方面,记者亲自品尝了一下.铝塑包装袋上有切割好的开口,非常容易撕开,月饼也很容易直接用手挤进嘴里,一口一块,嚼起来很方便,也没有什么残渣.在口感上,"飞天月饼"似乎没有那么油,色泽虽然也是光亮,但却少了很多腻腻的感觉,不很甜,有淡淡的月饼馅香气.这就是杨利伟在天上吃的主食,看起来那么"精致",甚至于让人舍不得下咽.
在白树民主任给航天员的食谱中,记者发现了用金属罐头盒包装的牛肉丸,也看到了生产线上正在进行包装的成品.
每盒牛肉丸罐头大约100克,牛肉丸的大小和人们常吃的鱼丸差不多.在还没有包装的罐头中可以看见被切成三角状的胡萝卜块儿,是生的.白主任告诉记者,航天食品要经过1.5个大气压,120摄氏度的高温高压杀菌处理,胡萝卜只要在高压高温容器里处理过,就熟了.
其实,在航医所食品分系统的样品展示厅里,不止这些东西,像什么"鲍鱼丸"、"陈皮牛肉"、"八宝莲子粥",多得是.航天员的食谱是依据个人的口味配制的,更多的航天食品的研制正在进行.白树民主任说现在公布中国航天食品总菜谱还为时过早,等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成熟的时候,他们会拿出最全面准确的"航天食谱".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航天”,共找到3,938,15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