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先生一直倾心于科普书籍写作,由其参与撰写或独立写作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了几代人。1979年,叶先生应邀担任大型科教片《向宇宙进军》的编导,因此掌握了许多关于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的“秘闻”。
叶先生告诉记者,载人航天事业总是从动物试验开始的,以便为人类上天积累丰富的科学依据。苏联在发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宇宙二号”时,就曾将一只名叫“莱依卡”的小狗送上了天。此后不久,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便在太空上留下了人类最早的探索印记。美国也曾经运载过狗、猴子之类的动物上过天。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成功发射,高度8000米。但由于上海人口密集,不利于保密及安全,国家有关方面与上海市委商定,在国内其他地方选址兴建中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探空火箭发射常
这个发射场为何选址安徽广德?叶永烈先生告诉记者,广德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是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交界,四面环山,竹林茂盛,对于需要特别保密的火箭试验工作来说,最为合适不过,“可能还有一个考虑就是,那里地广人稀,当生物火箭的回收舱从天而降的时候,不大会伤及百姓”。另外,广德离上海不远,便于从上海运去火箭。
两只小狗经过“专业训练”
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国首个初具规模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在广德县誓节渡山区建成,包括发射控制室、发动机测试室、助推器装药室、推进剂加注房、发射场坪和发射架、箭头总装总调间、遥测接收站、雷达阵地工程、气象观测室和生活区等。
叶永烈先生说,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的第一步,是一群大白鼠在安徽省广德县的上空“迈出”的。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生物火箭“T-7AS1”成功发射。这一成功让中国的航天先驱们对于太空探索有了更足的信心。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着手小狗上天试飞实验。叶永烈先生在担任《向宇宙进军》编导时,曾观看过《小狗飞上天》等内部参考影片,他告诉记者,最后上天的两只小狗,是从30多只小狗中遴选出来的,除了身体健康、反应灵敏、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外,体重在6000克左右,不胖不瘦。两只小狗一公一母,公的叫“小豹”,母的叫“珊珊”。
非常有意思的是,像后来飞天的航天员一样,这两只小狗在上天之前同样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据叶永烈先生说,这些训练一点不比人的训练轻松。工作人员首先要将小狗捆绑在木板上,然后用手不断地翻转,以保证小家伙适应火箭发射后一边前进一边旋转的状况。而后,还要将它们捆在震动器上接受强烈震动的考验、放在冰箱里接受严峻的低温考验、放在刺耳的大喇叭下接受噪音的骚扰。当然,最为“残酷”的训练是将小狗装进小铁箱里,用离心机高速旋转!
在严格的训练下,“小豹”和“珊珊”表现得十分顽强,最后被国内航天专家一致认为“适合上天试飞”。
“动物天使”最终平安归来
第一个担任上天试飞任务的是小公狗“小豹”。它所乘坐的是比较简单的生物火箭“T-7AS2”,载重量小,发射高度距离地面七八十公里左右。
据叶永烈先生介绍,这枚生物火箭的箭头部分由箭头、生物舱和回收舱组成,里面装有记录“小豹”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四大生理指标的磁记录器;装有记录“小豹”在飞行中各种姿态的自动摄影系统;生物保障系统中有自动供氧和自动调节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安放小狗的托盘前部还设有条件反射装置,为使小狗“方便”,狗尾部还安有屎、尿等收容器。
1966年7月15日清晨,在安徽广德的火箭发射基地上,运载着“小豹”的生物火箭在震彻山谷的轰鸣声中直冲云际,“飞”出地面大约80公里。地面上的各种跟踪设备不断接收到火箭上传回的各种信息,数据表明,火箭飞行正常。
这时候,两架早已接到命令的空军直升飞机在回收区上空盘旋搜索,随时准备迎候“小豹”的凯旋。一个多小时后,降落伞吊着生物舱,徐徐下降,落在一个山坡上。科技人员当即跑上前去,用竹竿将生物舱抬了下来。
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生物舱的舱盖时,“小豹”正安然无恙地趴在托盘上,目光炯炯有神地前来“迎接”它的每一个人,尾巴还在欢快地摇来摇去,仿佛在自豪地讲述着自己神奇的太空经历。
在“小豹”胜利归来之后不久,1966年7月28日,小狗“珊珊”再次被装进“T-7AS2”生物火箭,送上高空,同样平安而归。
曾经的遗憾在今天改写
叶永烈先生说,严格地讲,用生物火箭把动物送到离地面七八十公里的地方,就高度而言,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就技术而言,直上直下,也比较简单。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却为中国高空生物学研究和生物保障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人飞往太空作了可贵的探索和基础准备工作。
事实上,在两只小狗顺利归来之后,中国也曾经训练过与人的生理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的猴子,准备送其上天,积累更为丰富的太空探索资料。当时,“猴子天使”都训练好了,但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许多科研人员被要求尽快回到北京参加运动,这一本来更为珍贵的试验就此中断了。
在此之后,中国的火箭发射基地逐渐转移到酒泉、西昌等地方。安徽广德的这个基地逐渐弃用,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时,逐渐搬离,目前只剩下一个发射架和部分房屋,1200多亩的地方被当地政府改造成了“项目林”。
不过,令叶先生感到欣慰的是,中国人中断多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已经如愿以偿,“神舟五号”上天、“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即将上天,都让叶先生激动不已。他特意将自己多年收集的图片、写作的文字整理成书,书名就叫《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
在《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中,叶永烈先生没有忘记给小狗“小豹”和“珊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忘记将安徽广德在中国太空探索史的特殊地位详细解密一番,“这是一段光辉的历史,我们不应忘记”。姜志远 本报首席记者 章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