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马拉维特派记者 李锋
马拉维——一个鲜为人知的非洲东南部国家。它曾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全国大约5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们习惯地将它同贫穷、疾病和饥荒联系在一起。目前,马拉维和中国尚未建交。9月25日,记者受邀踏上了这片中国人很少到达的土地。
10层楼是首都的最高建筑
马拉维地处内陆,属热带草原气候,无春夏秋冬之分,一年中只有凉、热、雨三季。9月的马拉维正处于一年中最难熬的热季,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干热状态。首都利隆圭地处该国中部,矮旧的建筑和满是尘土的街道让人很难将其与首都联系起来,记者乘坐的车辆在经过一座约10层高的楼房时,同车的人说,这就是利隆圭最高的建筑了。
采访团一行出了首都,立即向马拉维南部城市布兰太尔进发。司机告诉记者,我们所走的道路是马拉维的交通要道之一,同时也是国境线,公路左侧是马拉维,右侧就是莫桑比克。但两侧的景致并无两样,居民说着同样的语言,可以毫无限制地自由往来,通用马拉维货币。现在这条边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和平的边界之一。
艾滋病肆虐
马拉维是世界上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已超过人口总数的16%,而且还在迅速蔓延。据报道,近年来已有29个议员死于艾滋病。
在一个叫那琶沙的小村子里,记者见到了神情呆滞、咳嗽不止的克里斯蒂娜。她患肺结核已经两年了。去年丈夫死于艾滋病,养活4个年幼孩子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肩上。然而祸不单行,不久前她也被查出染上了艾滋病。克里斯蒂娜的茅草屋就建在半山腰,里面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记者眼中的克里斯蒂娜完全是一个绝望的病人,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只是默默等待死亡。记者同时也见到了她4个衣衫褴褛的年幼孩子,如果哪天他们的母亲撒手而去,这几个孤儿又该怎么办呢?而在这个小村庄里,像克里斯蒂娜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
在联合国援建的名叫特立尼特的小医院里,14个月大的小詹姆士在奶奶的怀里凄厉地哭叫着。这个可怜孩子的父母已经死于艾滋病,而他本人一出生就是个艾滋病患者。
神情麻木的奶奶呆呆地抱着瘦骨嶙峋的小孙子坐在医院的台阶上,雕塑般一动不动。已经在此工作了10多年的娜雅伊卡修女告诉记者,当地太穷、太热,而且又有蚊虫传播疟疾,没人愿意到这里来工作,现在这所医院只有两名医生。像小詹姆士这样的艾滋病孤儿,在总人口只有1200多万的马拉维竟然有93万。
入学率不到5%
疾病和贫困给这里的教育带来很大问题。马拉维在小学阶段(为8年制)实行义务教育,但入学率还不到5%。对于大多数长期处于饥饿中的孩子来说,上学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奇克瓦瓦是布兰太尔南部的一个小城镇,饥荒和艾滋病导致这一地区大量的儿童沦为孤儿。森迪小学坐落在一片树林中,学生来自周围的村庄,辍学率一度急剧攀升。校长契帕塔告诉记者,在联合国的帮助下,现在学校能够向所有的学生提供一顿免费的早餐,此外,所有的女生和父母双亡的男生还能够每月从学校领取15公斤左右的玉米补贴家用,前提是他们的出勤率必须在80%以上。
校长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有1000多名学生,7位在编老师。由于有了联合国的援助,才使得周围的适龄儿童大都能够前来上学。他承认,很多孩子就是冲着这顿早饭来的,而且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一天中唯一的一顿饭。但援助还是有成效的。据统计,目前仅在马拉维就有20万名儿童受益于该项目。另外,当地重男轻女严重,在所有被列入该计划的学校中,女童的入学率有所提高,学生课业成绩也大都有所改进。
干旱的“水乡之国”
马拉维素有“水乡之国”的美称,境内有非洲第三大的马拉维湖,几乎占马拉维全境面积的1/5,全国还有许多大小河流。但就是这个总体水量丰富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技
术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每年的热季都要遭受干旱的威胁。
联合国从2001年起开始在恩桑杰地区开展玉米示范田项目。记者看到,这片总面积18公顷的绿油油的玉米田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当地农民开凿水渠,将河水引到玉米田附近,再通过一种类似我国公园里常见的脚踏板健身器的人工抽水装置,将河水源源不断地通过塑料软管输送到玉米田。
记者稍稍剥开一穗即将成熟的玉米,发现颗粒非常饱满,看来丰收在即。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农民直接从政府获得种子、化肥和技术支持,然后用将来收获的部分玉米作为回报。由于马拉维终年气候温暖,因此农民每年可以收获3季。眼下这片玉米田养活了附近的近200户家庭,而不远处的一大片幼苗则是刚刚扩展的新种植区,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已经尝到了这种耕种方式的甜头,正在将这片希望的田野向四周延伸。
就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刚才还在田里劳动的妇女一下子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其中的一人带头哼唱起来,其他人立即随着拍手并开始附和。伴着有节奏的掌声,歌声也越来越婉转嘹亮,这是马拉维人与客人告别时的传统仪式。她们背上的孩子显然早就已经习惯了母亲们跳舞时的颠簸,不哭也不闹,只是用一双双大大的黑眼睛紧紧盯着我们这些长相与他们很不同的人。
初尝睡莲根
联合国相关机构除了在马拉维开展农业扶持、医疗救助等项目外,还在很多地方设有救济粮发放点。曼克豪奎粮食发放点是记者在恩桑杰地区采
访的最后一站。记者赶到时,粮仓前面偌大的一片空地已是人山人海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灾民每月可以在粮食发放点领取50公斤的玉米。但由于联合国募集的粮食数量不足,再加上当地交通不便,符合发放条件的家庭目前只有55%能够领到救济粮。
在马拉维,贫穷的人们普遍有一种非常朴素而美好的习惯,那就是亲戚之间相互接济。工作人员告诉我,一般情况下50公斤玉米可以维持当地一个家庭半个多月的生活,但在当地人普遍将领到的粮食分给亲戚的情况下,到底一袋玉米能维持多长时间,就很难说了。
人群中有人告诉我,今天有些人是带着睡莲根来的。在粮食短缺的热季,饥饿的马拉维百姓有时候会冒着被鳄鱼吃掉的危险,潜入河底挖出睡莲根来充饥。在一位热心人的指引下,我来到一名妇女面前,她将一块黑黑的睡莲根递给了我。我把睡莲根放到嘴边,一股混合着淤泥和汗臭的难闻味道扑鼻而来,但我还是一口将它咬开,露出乳黄色的果肉。我又咬了一口果肉放在嘴里,味道很像煮熟了的土豆,就是有点苦。这个“水乡之国”的人们依然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今年的热季他们得到了联合国的援助,以后的热季又会怎么样呢?
对中国很好奇
几天下来,我已经深深感受了这里的贫穷。在和当地人的攀谈中,经常是没等我开口就有人问我是否来自中国,我告诉他我来自北京,于是立即又有人大声告诉我他知道中国很大,是马拉维的七八倍。我告诉他中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是马拉维的100倍,人口则几乎是马拉维120倍时,人们总会发出一阵惊呼。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当地人普遍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但却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