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赵雁北京航天城报道
2003年“神舟”五号航天员选拔时,费俊龙进入了前五名,最后却遗憾地与太空失之交臂。
不久,备选“神舟”六号的航天员们开始了新一轮训练。新一轮训练的强度和难度都增加了。在费俊龙的印象中,5天卧床体验是最难熬的。卧床体验能模拟出失重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常人想像中躺在床上睡觉是件颇为享受的事,可在这5天里,它变成了最大的折磨。5天里,除了侧身,他要一直以头比脚高的方式躺在床上,腰疼得如断了一般,脸部充血,眼睛疼痛,鼻塞头疼,胸闷,所有不适的症状全出来了。床,成了5天生活的根据地,吃饭、喝水、上厕所都在床上,而且进行这些活动也只有一个姿势:躺着,头不能自由摆动。
5天后,当他重新站在地面上,顿时觉得血一下冲到脚,那一刻心跳血压高得惊人。但是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使费俊龙很快适应了这一切。
最后,费俊龙以综合评定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神舟”六号飞行梯队。
费俊龙是入选航天员当中飞行级别最高的一名飞行员———特级飞行员。1995年底,他因连续安全飞行1599小时22分的骄人成绩,荣立二等功。
航校里他的大队长说:“费俊龙在天上飞,可以丢掉话筒,不用我指挥他也能安全回来。”
1991年费俊龙的儿子出生,他给取名费迪,“飞碟”的谐音。他希望儿子以后能驾驶比飞机更高级的飞行器去探索宇宙。谁也没想到,10多年后费俊龙自己成了一名航天员。
本报记者 周凯江苏昆山报道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巴解路上,依次排列着十几家专门经营大闸蟹的饭店,其中有个“亭林蟹庄”,就是费俊龙的两个姐姐和姐夫经营的。他们对记者聊起了费俊龙。
说起弟弟,大姐费美琴一脸骄傲。“他10多岁就开始边上学边挣工分了,背麦子、背稻穗,甚至还去背河泥,一天下来才挣3个工分。他是个很细心的人,从不毛毛躁躁的,体力活繁重,也从没摔过跤,全身上下一条疤痕都没有,这才通过了招飞。”
1982年6月14日,二姐费美珍至今还记着这个日子,就是这一天,17岁的费俊龙正式参军将成为一名飞行员。当年苏州共向部队输送了6名飞行员,至今留在部队的只有费俊龙一人。
费俊龙是个孝子。今年春节,他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巴城看望父母。虽然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费俊龙一回家就忙这忙那,操持家务,下厨做菜孝敬父母。
费俊龙从军23年,回家只有6次。他的父亲费长宝告诉记者,儿子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他有时对自己的家人也要保密。前些年,费俊龙数度赴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回来后,家人才知道他出过国。回家后,费俊龙几乎从不外出,连拍照也只肯对着自己家的相机镜头,通电话从来不谈工作上的事情。而村上的人就更不知道费俊龙的情况了,只是“神舟”五号发射后有记者到费俊龙家采访,乡邻们才知道自己村出了个航天员。
本报特约记者 赵雁北京航天城报道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人们在记住杨利伟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替补”之一聂海胜。2005年,凭借扎实的训练学习,聂海胜再次入选“神舟”六号飞行梯队。“神舟”六号的训练更有针对性,强度难度都增加了。但这些挑战让聂海胜感到踏实,因为他习惯把问题和困难前置。聂海胜认为“细心”是自己的长处。航天员个个都是学习训练的尖子,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在训练中,聂海胜对每一项操作都抠得很细,光记住怎么操作还不行,还要挖其根源。在教员眼里,聂海胜最敢提问,他不会在意问题的高深或者浅显,只要有疑问就要弄明白。
杨利伟在太空的每一点感受,都是聂海胜仔细琢磨的对象。杨利伟在太空中曾出现错觉,但很短时间内就调整过来了。他认为杨利伟很优秀,因为根据国外航天经验,空间位置很不容易辨识,一旦出现错觉,有的人很长时间都难调整过来。同时,聂海胜也有了信心,他自己已具备了辨识空间方向的经验。
万事皆怕有心人。在“神舟”六号航天员梯队选拔考核中,聂海胜的单项考核成绩获得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神舟”六号任务,要求两个航天员之间必须非常默契。为了和搭档费俊龙能配合更好,他们有机会就在一起,互相熟悉脾气禀性,适应对方。经过长期磨合,他们成了最佳搭档,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相互间意图就已明了。
本报记者 甘丽华湖北枣阳报道
赶到聂海胜在湖北枣阳的老家时,聂海胜的弟弟、28岁的聂新胜正在给老母亲喂饭。旁边床头柜上摆放的镜框里,身着宇航服的聂海胜正对着他们微笑。
聂海胜73岁的老母亲去年突发脑溢血,最后落下偏瘫、不能说话的毛病。聂新胜每天要给母亲翻七八次身,帮她全身按摩、活动筋骨,他为母亲专门煮加了蔬菜和肉末的面糊糊,讲笑话逗母亲开心,并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的想法很简单:哥哥尽忠,自己便要尽好孝,把母亲照顾好,让哥哥安心工作。
聂家兄弟姐妹8个,聂新胜老幺,聂海胜排行老六,他比弟弟大了13岁。由于父亲早逝,聂家生活一直很困难。在那个论工分的时代,聂家是个“超支户”,每年还得给生产队倒贴钱。“在他那样的家庭环境,能读好书不容易!”聂海胜的初中化学老师兼校长杜本武感慨道。初中三年级那年,聂海胜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杜本武和聂海胜的班主任赵心安老师冒雨来到聂海胜的家里,答应免除他所有学杂费和书本费,实在不行借套旧书也要让聂海胜上学。
聂海胜的高中同学史天东告诉记者,为了节省生活费,两人不吃学校食堂的菜,而是到附近的酱厂买半斤豆瓣酱当一个星期的菜。他们惟一的改善生活是在夏天的时候到学校附近的菜地,给菜农1毛钱,“奢侈”地吃上好几斤新鲜的西红柿或是黄瓜。
聂海胜爱好体育。每年学校举行运动会,他都能拿几个冠军回来。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