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指出,俄罗斯近年在航天领域投资很不够,“独木不成林”,光靠俄罗斯自己是无法胜任国际空间站任务的
本报特约记者臧文茜张举玺发自莫斯科
“中国是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送人上天的第三个国家,中国宇航员打开了星球大战的新纪元!”10月12日,俄媒体一片惊呼。
太空三强鼎立
俄媒体指出,“两年前,中国‘神五’飞船首次成功进行载人飞行,使中国跻身世界宇航‘精英俱乐部’。‘神六’飞船的成功发射,为中国赢得了更高的国际声誉,战略意义重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
俄科学院科瓦连柯教授指出:“征服太空、走向太空、和平利用太空是人类多年的梦想。中国是第一个实现了航天飞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完全可以进入世界航空航天大国的行列,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瓦连柯教授诚恳地说:“中国应该,也有能力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正在为人类走向航天时代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生产以及政府的支持,一切都令人肃然起敬。中国一下子成了飞天强国。”科瓦连柯教授对“神六”上天赞赏不已。
俄宇航员列昂诺夫曾在前苏联时代搭乘“上升”2号飞船升空,并进行过人类首次太空行走。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过去,两国曾是最好的朋友。冷战结束和前苏联解体以后,中俄两国航天科学家又开始了亲密合作。中国载人飞船再次升空,我从心里为你们感到高兴。中国人真了不起!”
有位老华侨一语道出了全体华人的心声:“中国的飞船能飞多高,我们在海外头就能抬多高。”
俄媒体指出,仅半个多世纪,中国就取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突飞猛进。尽管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900美元,但中国人善于理财,中国政府善于支配有限的资金。因此,完全可以有信心地说,中国未来会更加繁荣。而且随着中国太空计划的实施,太空已呈现出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自力更生到国际协作
1961年4月12日,俄罗斯人加加林飞向太空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件。他用行动证明,人可以在太空生活和工作。当加加林安全返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太空轨道飞行的宇航员时,美国大惊失色,觉得他们一夜之间,就从世界第一强国的座椅上掉了下来。直到1969年“阿波罗”号登月成功,他们才重新找回优越感和自信心。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总生活在摇篮里。开发太空资源,开辟天外家园已成为人类美好而现实的理想。“国际合作是开发宇宙最有成效的方式。”俄罗斯宇航员马林琴柯指出。
科瓦连柯教授认为:“征服太空有两条路,一是国际合作,二是‘自力更生’。国际合作是主要方向,国际空间站就是例证。而第二条道路就是中国人所走的路,建造自己的轨道实验室。在这方面俄罗斯可以同中国合作。”
俄科学院彼得罗夫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航空航天是一项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技术复杂的庞大系统,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控制技术、精密制造、生化等多项技术,与一个国家的多个产业具有紧密联系。俄罗斯和美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航空航天事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
俄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指出,俄罗斯近年在航天领域投资很不够,将来会保证充分的投资。在俄罗斯宇航领域,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和报酬偏低也是个问题。在莫斯科,工作人员工资是12000~15000卢布,而在其他地区仅为6000~7000卢布。
“俄政府已经计划明年向航天领域拨款230亿卢布。‘独木不成林’,光靠俄罗斯自己也是无法胜任国际空间站任务的,我们同中国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双方在地球远距离探测、卫星通讯、科学研究以及其他项目的合作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佩尔米诺夫说。
中俄合作登月
今年8月,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应邀访问俄罗斯。佩尔米诺夫曾询问杨利伟是否愿意乘俄新一代载人飞船“快速帆船”探访月球,杨利伟欣然接受邀请。10月5日,俄联邦航天署副署长莫伊谢耶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杨利伟对俄罗斯的访问,为俄中两国今后开展载人航天合作开创了良好前景。
俄罗斯航天专家认为,在近地轨道载人航天领域,俄罗斯的领导地位不容置疑。美国人在这方面发展也相当迅速,中国载人航天的实现促进了俄罗斯的技术进步,为航天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正如外界所说,虽然中国的航天技术和俄罗斯等国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中国载人航天无论在火箭还是飞船的技术上都有自己先进的地方和高明之处,一些技术甚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俄罗斯准备研发的未来航天器,有不少非常先进的理念,而这些也都是中国航天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这些航天技术不断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和平地开发和利用外太空资源,来为未来人类造福。
在“神五”升空中,杨利伟带上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在接见杨利伟时称赞道:“中国飞船上天对联合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天,虽然中国不是第一个飞船上天的国家,但中国是第一个将联合国旗带入太空的国家。世界各国都应该向中国学习!”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