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无语,但人们总有无尽的好奇与期待。这一次,在时隔两年之后,深邃的太空迎来了两位中国客人。而在费俊龙和聂海胜身后,有13亿中国人正抬头仰望星空。
但此刻,人们有的不仅仅是好奇,更有激动、豪迈与思考。神舟六号,几乎是我国科研、制造与配套尖端能力的“综合体”。神舟六号飞天的意义,并不止于航天本身。
众所周知,航天工程需要多方面科技支撑,具有带动各行各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作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在显示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同时,还会拉动一批技术企业发展,对整个经济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载人航天工程揭示了自主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兴奋之余,有人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已经告诉世界,中国不是一个只能生产皮鞋、袜子、打火机的国家,还可以制造高精尖科技产品。
我们曾听到另一种声音,说中国现在只是“世界车间”。言外之意是,中国目前制造业的主力集中在搞来料加工,独立生产高科技产品的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还不高。
我们当然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制造业水平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国内制造企业相当部分在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核心技术。作为出口大国,我国的出口物品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在过去20多年中,制造业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并创造了一半的财政收入。但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无疑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这里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发展高科技企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将技术向相关产业辐射,并以自身需求刺激高端产品的研发,从而带动了我国新材料、生物品种、通讯等产业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舟六号飞天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是,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体现在科技竞争方面,制造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就业压力较重的国家来说,制造业较理想的状态是,既能造飞机、火箭,又能造皮鞋、袜子。换言之,在保持一定规模的传统制造业的同时,着力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有“创造”的灵魂为支撑,“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叫响。(高渊)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14日 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