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李筱梅、孙彦新、田兆运)如果飞船返回舱应急溅落在4级以上海浪的高海况海区,直升机和救生快艇丧失了营救打捞能力,究竟该如何才能成功打捞返回舱呢?对于这个着陆场系统建设初期面临的一大难题,曹绍鹿和他带领的课题组成员刻苦攻关,最终找到了破解答案。
“我原来学的是雷达专业,”曹绍鹿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总免不了会遇到挑战。”1993年,尽管对于海上打捞技术一窍不通,曹绍鹿还是愉快接受了高海况打捞装备的研制任务。随后,他就完全进入了对这项新技术的分析调研和论证状态。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要求,在上升段发生飞船逃逸,返回舱应急溅落在海上时,着陆场系统必须具备在6级海况条件下打捞救援航天员的能力。在这种条件下,要成功回收返回舱,必须解决由于船舶的剧烈摇晃导致人员无法操作、打捞困难以及容易发生硬性碰撞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从1993年4月开始,曹绍鹿先后到多家单位调研学习,了解打捞设备的布局,打捞技术、方法、手段和能力等问题。国内调研表明,当时,我国在高海况打捞返回舱能力方面还是空白,没有现成的打捞设备可供使用或改造。
“最初我们曾经打算走引进的路子,然而,在与拥有专利打捞技术的外方谈判时,因为他们的要价太高,合同没有签成。”曹绍鹿说,这样一来,就只剩下走自主研制一条路。在研制过程中,曹绍鹿对高海况条件下的船侧挂网打捞、拖网打捞、拦截臂打捞及围网打捞等不同方案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
曹绍鹿说:“我们从海上污油回收船回收扫油臂的工作原理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比对和计算机仿真,发现采用船侧拦截臂软网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试验表明,这种技术体制可以提高打捞成功率、避免船在海上兜圈,节省打捞时间。另外,我们通过在打捞网上配备囊网,有效解决了硬性碰撞难题。”
为了解决集中监控操作问题,他们设计开发了打捞网集中监控操作系统。“利用这套系统,能够在监控室和驾驶室内完成对飞船返回舱的捕获、打捞、起吊和固定等全过程操作,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和设备自动化操作程度,实现了返回舱的全自动打捞。”曹绍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