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笔记本上,记了好多被人们所敬仰的中外著名人物的自喻。比如誉满全球的居里夫人,甘愿为“春蚕”,“吐尽每一根丝为人类织衣御寒。”又如鲁迅则喻自己为“牛”。被喻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则以“泥土”自喻。……我同样喜欢巴金的自喻“木柴”。他说:“我不配作一盏明灯,那么让我来做一块木柴,决心燃烧自己,为人们放出光明。”
的确,每读他的著作,我就深深感受到他那“木柴”的温馨,也燃起了我心灵的火焰。
巴金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
是啊,据我的新闻同行、著作《巴金传》的著名作家徐开垒同志告诉我:巴金的“木柴”品格,表现得是非常充分的,他对社会尤为关注,即使坐在轮椅上,也不曾忘记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他除了把所有的重版书稿费一律汇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外,还把新写文章的稿费积聚起来,不时地捐献给发生洪、涝或地震灾区的人民;他一看到灾区受困,就请上海作协有关人员帮他将救济款捐寄出去,并叮嘱千万不留自己的名字;连他在1998年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所得到的一笔巨款,也用“一个老人”的名义捐献给了灾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也十分关心,几乎是每年他都要给“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几千元或几万元……
巴金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木柴品格,从他女儿李小林一番感人肺腑的话中也可得到印证。那是还在有关方面正为巴金筹备百岁生日祝贺活动时,李小林女士十分真情地说:“这不是父亲的心愿。父亲毕生关心民族命运,关心百姓疾苦。今年(2003)以来,又是非典,又是水灾、地震,在这样的时候,为父亲的一个生日,要花去国家好大一笔钱,不仅父亲不愿意,我们家属的心里也不安。”
说到巴金的生日,还有这样一段往事佳话。“文革”前,巴老家是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的。直到“文革”结束后,大家感到劫后余生的喜悦和珍贵,才为巴老过起了生日。即使是在如此喜悦如此珍贵的情感世界,巴老的生日也只是全家大小聚在一起,吃碗面条而已。简单平常,朴素无华。
在巴老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读者在他心目中始终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他曾多次说过,也多次在文章里写过“没有读者就没有我”。是读者养活了他。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深情满腔地写道:“我不肯伏倒在‘主’的面前,向他求教,我甚至不相信他的存在……我有我的‘主’,那就是人民,那就是人类。”
巴金、木柴;木柴、巴金。我反复咀嚼着他的自喻。我又一次感受到他的真诚的灵魂和对祖国大地与人民不竭的激情!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黄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