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路强 雷新
“近两年我经常在想一件事,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甚至在梦里我也几次站在文学馆的门前,看见人们有说有笑地进进出出。醒过来时,我还把梦境当作现实,一个人在床上微笑。”这是巴金先生写在《随想录·现代文学资料馆》里的一段话,手稿现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内。
10月18日,很多人来到了中国现化文学馆,他们没有说,也没有笑,他们不是来此参观,而是来悼念巴金先生。前一天,在得知巴金先生与世长辞的消息后,中国现代文学馆连夜设立了吊唁厅。吊唁厅正中间挂有巴金先生的巨幅照片,两侧是两排长长的花篮向外延伸。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18日早晨开始,陆续有北京市民闻讯前来悼念。来悼念巴金先生的英莲君今年64岁,家住现代文学馆附近,退休前是一位中文教师。他说,他从小爱好文学,很崇拜巴金,《家》、《春》、《秋》等先生的作品他都阅读过不止一遍。他说,巴金的作品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从中受益匪浅。
王禹庭家住在北京西郊,早晨看报纸知道了巴金先生逝世的消息后,特地赶来悼念,在吊唁厅的留言簿上他特别注明,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王禹庭对于巴金先生的《家》一书记忆特别深刻,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又津津有味地谈起了书中的情节,仿佛再次沉醉于其中。
巴金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名誉馆长,也是现代文学馆最早的倡建者,这里留有很多先生的印迹。在现代文学馆正门的巨型花岗岩上刻着巴金先生的两段话,正面是: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背面是: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刘泽林说,听到巴金先生逝世的消息,整个文学馆十分悲痛。巴金先生是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先生的一个成就,能够看到这个成就,先生应该很欣慰。他表示,巴金先生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全体馆员们。
目前,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层展厅正展出“二十世纪文学大师风采展”,当记者赶到属于巴金先生的展区时,讲解员正在向两位来自毛里求斯的客人讲述着巴金先生的事迹。展区里,摆放着许多代表巴金先生生前所获荣誉的徽章和证书———1982年8月,巴金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奖”,奖章的一面为但丁像,另一面刻着巴金的名字。
1983年5月7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上海授予巴金“荣誉军团指挥官”勋章。1984年,巴金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84年10月18日,巴金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5月,巴金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的证书。
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1997年11月25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巴金”星。
客人离开了,在安静的展厅里依稀能听到吊唁厅传来的哀乐声。在三层展厅,记者看到一副老舍当年赠给巴金的对联,“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声”。巴金先生远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著作,将如金石之声继续启示后人。
一如他的散文名篇《愿化泥土》中所言:“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它们会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烧成灰,使我的私心杂念化成灰烬。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