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5年10月24日10:46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热点排行】【推荐】【打印】【关闭】 |
![](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免费 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
核心提示
一条高速公路,直通海峡两岸,不仅方便了两岸人民的通行,更成为联系两岸经贸往来的彩虹。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经贸往来以来,两岸你来我往,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日前,两岸的经济关系更是纳入了“十一五”规划建议。建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岸的经济关系会更加亲密无间,前景会更加美好。
本报福州专电
(特派记者严利)我们可以把这个计划看作是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的一个好消息:福建省发改委已经向国家发改委建议,希望加快推进台湾海峡隧道的前期工作,以早日实现陆路交通半小时到达台湾的愿望。
福建省社科院亚太所所长马元柱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按照规划,连接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的海峡隧道,“如果乐观估计,有望在2020年前建成。”今年初,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也在北京表示,交通部已经规划了北京到台北的高速公路。台湾海峡隧道将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专家下月考察隧道选址
“海峡隧道的构想很早就提出来了,这是海峡两岸企业界、学术界和民间多年的心愿。”马元柱说。
据悉,最早提出构想的是清华大学21世纪学院的吴之明教授。1996年的一天,在英国进行学术访问的吴之明教授坐车穿越了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他随之产生了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随后,他在许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构想,引起了热烈反响,很多台湾同行和他共商“圆梦”大计。
“专家们设想的台湾海峡桥梁、隧道工程建设方案有北线、中线和南线3种,起点均在福建。”马元柱说,其中最短的是北线隧道,起于福建平潭,止于台湾新竹,长约125公里;最长的是南线,即厦门-金门-澎湖-嘉义海滨,跨海总长约207公里;中线从福建莆田到台湾中部,因为海底地质情况复杂,已很少被提及。
“有关方面看好北线方案。下个月初,两岸的桥梁专家和学者等将会到平潭实地考察隧道选址地点。”马元柱说。
技术资金都不存在问题
按照“北线”方案,从福建省福清市至平潭岛将架设桥梁,从平潭岛到台湾新竹修筑隧道,其中隧道海底段为125公里,陆地段19公里,全长144公里。按这一方案,隧道穿越的海面最窄,直线距离最短,工程造价也比较低,并且靠近福州和台北等中心城市,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条交通大动脉的辐射作用。据初步估算,台湾海峡隧道工期约为16年。
台湾海峡隧道即使以最短的北线方案计算,也有125公里左右,是英吉利海峡的3倍,初步估算隧道的造价将达到4000亿元到5000亿元人民币。“具体数额需要实际论证才能知道。”马元柱说。
“修建隧道的资金,应该由双方共同承担。如果双方谈得拢,相信最早可以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在2020年前建成。”马元柱强调,“当然这是乐观规划。”
“无论是工程技术本身还是资金都没有问题,最大的困难是台湾民进党当局,如果他们不放弃台独,就不可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不过,马元柱表示:“只要两岸三通机制建立起来了,台独势力阻挡不了隧道的修建,修建隧道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产生的。”
“台湾海峡隧道方案的提出、论证和实施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一代人做不完,可以留给下一代接着做。”马元柱说。
建成后广州6小时可到台北
“海峡隧道建成后,将使两岸彻底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马元柱说。
海峡隧道究竟会产生多大的经济影响?按照马元柱的初步估算,每年通过海峡隧道的人次至少达3000万。
记者从福建省统计局获悉,到2004年底,福建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082家,合同台资约138.7亿美元,两岸直接贸易额达到约353.3亿美元。
昨天上午,记者走访数家台资企业,他们对台湾海峡隧道的修建十分感兴趣。有台商说:“如果修好海峡隧道,我们就可以白天在福州上班,晚上穿越隧道回家吃晚饭,这是最简单的好处。”
台商们表示,最重要的是,台海隧道的建成,将意味着两岸三通真正形成。“这样,我们会减少多大的运输成本啊。”
今年初,交通部部长张春贤披露,在国务院新出台的未来30年中国高速公路网络规划中,北京到台北的高速公路是7条首都放射线之一。规划这条高速公路是希望在两岸实现“三通”之后,将祖国大陆的8.5万公里高速公路与台湾的道路网连接起来。
按照规划,台湾海峡隧道将成为北京到台北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这意味着,隧道建成后,祖国大陆到台湾只需要2小时。而广州到台北也只要6小时左右。
两岸经济纳入“十一五”规划建议
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首次纳入两岸问题,特别提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清华大学台研所研究员巫永平认为,这体现出中央政府已将台湾纳入整个中国的区域发展规划,并将促进“海峡经济带”的形成。
巫永平认为,规划建议的具体内容体现了今年5月连战、宋楚瑜访问祖国大陆时,双方达成的共识。
巫永平说,建议写道,“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同时提出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推动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岛内呼吁“三通”声此起彼伏
20年来,两岸贸易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从1979年到2001年底,两岸每年的间接贸易额从0.77亿美元增加到323亿美元,累计贸易总额达2232亿美元。两岸贸易商品结构从消费型转向生产型。目前,祖国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顺差来源地,台湾是祖国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
据粗略统计,从1991年至2002年3月的10余年间,台湾从祖国大陆共赚取了2590亿美元。但由于两岸无法实现直接“三通”(通商、通航、通邮),尤其是无法实现“直航”,增加了岛内企业进军祖国大陆市场的成本。近年来,岛内各界呼吁实现两岸“三通”的声音此起彼伏。
两岸经济亚太地区最活跃
另外,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层次不断提高。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起步虽晚,但发展相当迅速,其主要特点:一是投资总额大幅上升。从1987年到2002年,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由80家累计增加到5万家左右,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投资协议金额到2002年累计增到500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累计达300亿美元。台商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泛。从初期低层次的加工工业逐渐转变为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与房地产、科研与文化事业等许多行业。目前工业项目占70%以上。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台资企业已有400多家,投资达1亿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已有10多个。
2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使两岸的资金、资源、市场、劳动力、产业、科技等多方面逐步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日益密切的两岸经贸关系将祖国大陆与台湾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两岸经济成为亚太地区最活跃的经济发展带。(中台)台湾水果香飘广州
今年8月1日,祖国大陆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实施“零关税”,图为运到广州的台湾水果杨桃。王维宣摄
大事回顾·经贸往来
1980年祖国大陆首先单方面向台湾产品开放市场,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香港采购台湾产品。开放台湾工商企业来祖国大陆投资。
1988年7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
1994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2001年1月,金门、马祖客船首次直航厦门、福州马尾港,实现海上客货直航。台湾当局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小三通”。
2002年4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台湾彰化商业银行昆山代表处正式揭牌,标志着台资银行首次进入祖国大陆开业。
2002年6月14日,在福建福州投资兴业的台商50多年来首次通过“两马”直航返台,回家过端午节。
2002年11月25日,台湾“海基会”在与各地“台商协会长”的座谈会上,决定开放“小三通”至在祖国大陆的所有台商,此后,福建以外的台商也可通过“小三通”返台。
2003年1月26日,两岸包机(台商包机返乡)首航班机凌晨4时在台北起飞,下午3时41分返台。
2005年2月,台商春节包机首次实现“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较2003年春节包机单向载客、经停香港有所突破,祖国大陆航点除上海外,增加了北京、广州。
2005年8月1日,祖国大陆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正式实施“零关税”政策以后,台湾水果在祖国大陆掀起热销高潮。
2005年10月,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流会的40多家台湾农业团体和农业企业喜获丰收,50多吨热带水果被抢购一空。
2005年10月,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邵琪伟近期将前往台湾考察,六七十名祖国大陆各地旅游部门负责人随行。台湾业者估计,祖国大陆客人赴台旅游开放第一年可带来600亿元新台币的收入。
台湾跻身“四小龙”
两岸共同为之骄傲
台湾的经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悄悄增长,七十年代迅速起飞,八十年代被称作“经济奇迹”,九十年代持续增长。台湾因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刘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台湾问题专家):台湾经济奇迹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台湾两千多万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换来的。对于台湾经济的成功,我们祖国大陆的同胞同样感到非常的自豪,就像他们对祖国大陆的经济成就也会感到骄傲一样,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骄傲。(来源:广州日报)
|
![](/print/c.gif)
|
![](/print/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