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生“卖身救母”事件一波三折,最终以近乎悲剧的方式收场,这一桩网络慈善公案实在惹人深思。
不久前,西南大学的大三女生陈易在天涯论坛上发出一封“卖身救母”的公开信,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很短的时间内,陈易就收到了超过10万元的捐款。没想到的是,有网友出面“揭发”卖身救母的真相,披露陈易烫发、戴蓝色隐形眼镜、生活奢侈,由此在网络空间里引发轩然大波,一时间抨击谩骂之声不绝。正当媒体和网友对陈易的情况进行调查的时候,又传出了陈易之母病逝的消息,一些人士遂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归纳为“天涯网友集体杀人”。怎样看待“卖身救母”事件,似乎成为检验道德立场的一面镜子。
其实,跳出道德评判的框框,从“卖身救母”事件中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卖身救母”暴露了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窘境。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大病统筹制度并不能承担病人的全部医疗费用,遇到白血病、器官移植等案例时,病人家庭要么借遍亲友,要么一筹莫展。陈易的母亲退休前为检察院工作人员,虽然享有医疗保险,但是要做二次换肝手术,仍有极大的费用缺口,这个缺口是身为大学生的陈易无法解决的。她在网络上发出卖身救母的帖子,即便有夸张之嫌疑,也算是情非得已。实际上,遇到大病需要社会救助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报纸上经常能见到呼吁捐助的“慈善新闻”,唯一的区别在于,报纸上的“慈善新闻”有记者的专业操守做保障,而网络上的呼吁有时难辨真伪。
既然医疗保险“不保险”,慈善捐助就成为一种必不可缺的社会救济,但是,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个人和组织擅自公开募捐是一种违法行为,陈易的“违法行为”自然不可能获得支持、监督与保障。假如陈易所在地的公益团体愿意接手管理陈易所获得的善款,捐赠者就不必对专款专用存在疑虑,受赠者的衣着打扮也就不会与捐赠挂钩,陈易本人也就不必“坦白交代”头发是怎么烫的、鞋是怎么买的。对公众自发的慈善行为缺乏监督与保障,已经成为一个多少有些急迫的社会问题,由于担忧爱心被“忽悠”,公民的慈善意识事实上受到了抑制与削弱。
看到了这两层,我们便不难理解陈易的处境,一方面她承担着丧母之痛,同时还要面临种种道德责难,其精神负担可想而知。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呼吁公众对陈易抱持更宽容的态度,毕竟陈易的窘境并不是她自己一手造成,毕竟理解他人的苦痛也是一种至善。 |